“你是谁?”深夜一声怒喝打破了寂静。
傅万丰惊恐万分,他这下子看清了,原来迎上来的不是我方部队,而是敌军!
看到这个推着小车的人不过是个农夫时,国民党军队放松了警惕,事后他们却丢失了一车炮弹。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948年,淮海战役正在进行,我方准备发起最后的歼灭战。但是,敌军装备精良,想要打败他们,就需要给前线部队送去充足的弹药。
巴望着解放军赶紧获胜,周边乡村的农民纷纷放下锄头,推着自家的木制小车奔赴前线,前桥村的傅万丰就是这支浩荡民工队伍中的一员。
这天,他刚把一车子弹送到城外的物资集结点,本想连夜返回。
当天正下着大雨,路途泥泞,傅万丰时不时停下检查携带的油纸帆布。肚子饿了,就掏出临行前带的馒头充饥,然后继续赶路。
夜深人静时,傅万丰终于到达了村庄附近,就在他以为马上就能见到家人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一队人马出现在他的视线里,夜晚看不清到底是谁,他心想着是我方的军队。结果,眼前的其实是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士兵。
士兵们没有伤害当地的农夫,出于人手考虑,强制让他们帮忙运送弹药。
黑暗中,还有许多被抓来的推车村民,他们原先也正准备给解放军运送弹药,但却意外碰上了国军。老傅心思缜密,表现得很配合,这才免遭毒打。
国军往傅万丰的小推车上装上了几箱迫击炮炮弹,还给他规定了前行路线,漆黑的夜路上,村民因疲惫摔倒,国军强迫他们继续爬起来前行。
老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
风雨交加的夜晚,国军士兵本来就疲惫不堪,没多少警惕性。趁着一阵大风刮来,他悄无声息地将推车转向,躲进了路边的树林。
然后,傅万丰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等到天亮,确认安全后才敢行动。
当傅万丰重返解放军的物资集结点时,后勤部队的领导吃了一惊,这不就是昨夜才离开的农民吗,怎么推着一车不知道从哪儿弄来的炮弹回来了?
听农夫讲完自己的经历,部队领导竖起大拇指,称赞他的机智勇敢。
这个看似平凡的老村民,不仅完成了运送我军弹药的任务,还意外“缴获”了一车国军炮弹。
有句话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件事是生动的写照。
村里人听说后,都称赞老傅很冷静,头脑灵活,立了大功。但他自己却很谦虚,不过是个推车的,能有什么功劳呢?前线的战士才是功劳最大的人。
这场战役中,像老傅这样的模范还有很多,他们或是担任担架员,或是运送粮食物资,或是修筑工事。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他们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用瘦弱的肩膀扛起重担。
解放军将士把老百姓当亲人,老百姓自然也把解放军当成自家人。有时,战士们即便自己的军需物资紧缺,也要挤出一些棉衣棉被,帮助前来支援的村民御寒。
历史不仅是由枪炮写就的,更是由无数普通人用汗水和智慧铸造的,人民创造历史,这是不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