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东北,东北抗日联军迅速崛起,成为抗击日寇的重要力量。到 1937 年 “七七” 事变时,东北抗日联军已发展到 11 个军,超过 3 万人 ,他们的战斗足迹遍布嫩江、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流域。然而,抗联的壮大让日寇深感威胁,于是开始了疯狂的围剿。
1939 年,日伪军调集几十万兵力,对东北抗联部队进行大规模 “围剿”,屡次重创日伪军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成为敌人的首要目标,总司令杨靖宇的名字更是上了通缉名单,日伪当局为抓捕杨靖宇,悬赏万元并招降纳叛。
日本侵略东北后,强制推行归屯并户,在烧光、杀光、抢光的 “三光” 政策下制造 “集团部落” 和 “无人区”,割裂东北人民与部队的联系。
由于敌人 “坚壁清野”,抗联将士经常吃不到粮食,只能吃草根、嚼树皮、喝雪水果腹。东北的冬季漫长,朔风凛冽,滴水成冰,即便再冷,躲在山里的战士却连火都不敢生,怕引来敌人。
1937 年下半年,东北抗联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络。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等抗联将领,都在想方设法同党中央取得联系。
在寻找党组织的过程中,周保中还中了埋伏,险些丢掉性命。与党组织失联,让抗联战士们失去了方向感和组织支持,士气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这种迷茫和无助中,一些意志不坚定的战士选择了放弃。
资料显示,1938 年后冻死的、饿死的抗联战士比战死的还要多。多年后,当年的抗联将领王明贵谈起战友,仍然满眼含泪:“他们衣着褴褛,棉衣全部被树枝刮得破烂不堪,露出了棉花;没有棉衣的战士,身上披着破棉被、麻袋片或口袋布。没有棉鞋,有的人脚上包着马皮;没有帽子,有的人头上缠着好几层布。”
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许多战士的身体和精神都到了极限,有的选择离开,有的则永远地倒下了。杨靖宇身边不断出现叛徒,甚至养子张秀峰也成了叛徒。
张秀峰是一个孤儿,被杨靖宇从战火中救起,视为亲子,甚至带在身边教他如何战斗。可在1940年,张秀峰被捕后,也选择了向日军屈服。
他不仅供出了杨靖宇的行踪,还协助日军设下埋伏。杨靖宇本可以选择突围,甚至逃往苏联,但他没有。他说:“如果抗联的领袖都跑了,谁来带领大家?”于是,他孤身一人,继续与日军周旋。
然而,一个沉痛的事实是,在杨靖宇孤身坚持抗战历程时,曾经并肩战斗的人屡屡叛变,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我分析有2个:
第一,抗联部队成分复杂,内部思想难统一
外敌入侵的艰难时刻,东北抗联聚集起了庞大的抗日武装。这里面有溃散的东北军,有占山为王的山林队,有杀富济贫的勇士,也有战场倒戈的伪警察 。在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枪口一致对外” 的统战理论指导下,各方力量走到了一起,但也正是因为来源广泛,部队成分十分复杂。
战斗频繁,部队根本没有太多时间进行改编和休整。在这样的条件下,随着战斗条件日益残酷,出现 “倒戈”“哗变” 也就难以避免。
就像抗联一军一师师长程斌的叛变,他曾是杨靖宇的爱将,却在日寇的军事进攻和策反诱降下,为了自己的私利,残忍枪杀战友,带领部下投降。
他不仅带走了众多兵力,还将南满地区抗联的军事部署、活动规律、后方基地等重要信息透露给敌人,给抗联带来了沉重打击。
第二,抗联生存条件恶劣,信念被现实击垮
抗联面临的生存环境之恶劣,超乎想象。战乱年代,所有生活物资都被 “军阀” 和部队把控。一旦部队物资断绝,食不果腹,那些为了生存而加入队伍的人就容易发生动摇。
抗联后期,很多叛变事件都与生存条件恶劣有关。当时有多苦,前文已经分析过,可以说,东北的抗战条件是全国最艰苦的地方,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限。
大多数人面临这种极限艰苦,确实扛不住。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很容易就放弃了曾经的理想,将枪口对准了昔日的战友。
所以,不是所有人都能称得上是英雄。杨靖宇是一个连日寇都敬佩不已,并从内心感到恐惧的英雄。
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日军找到他的尸体时,对杨靖宇充满了敬畏。 他们不敢相信,一个断了补给的游击队领袖,竟能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坚持这么久。
日寇甚至产生了深深的疑虑:这场侵略战争还能胜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