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昨天发布了《冀东抗联总司令高志远之死:萧克巧设鸿门宴,李运昌力主将之枪决》一文到“覃仕勇说史”上,该文讲述了冀东抗联总司令高志远的被杀过程。
至于高志远被杀的原因,萧克当时认为,高志远是对冀热察八路军领导人心怀不满,想脱离八路军,从而秘密与日本人谈判,还与吴佩孚联络,“阴谋叛国、丧节投敌”。
时隔20年,也就是到了1959年,原先在东北参军的高志远的幼子高继云,该年复员,转业到天津,组织上找萧克考证高志远问题,萧克义不容辞地出具了《关于高志远的证明》,所持观点不变,并断言“高志远野心很大”。
事情又过了35年,即1994年,此时,距高志远被杀已经55年,滦县县委党史研究室的研究员陈发等人,通过所掌握的资料,对高志远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说高志远“阴谋叛国、丧节投敌”的罪证不足。
首先,高志远主动放弃优裕的家庭生活,变卖家产,毁家纾难,目的就是抗日,而高志远早年甘冒奇险,孤身一人在在滦县车站成功刺杀大汉奸刘佐周,并毙伤日军高官数名,就足以说明其抗日心志。则指称其去与日本人谈判、做交易,让人感到难以置信。
再者说了,即使高志远去联络吴佩孚属实,也并非“必杀”理由。
因为,高志远既非共产党员,亦非八路军将领,他本人只是一名民主人士,他的队伍只是八路军的友军抗日联军,而不是八路军,不能按照对八路军将领的要求来要求他,也不能按照对八路军的要求来要求他的队伍。
另外,吴佩孚在军阀混战时期虽为一代枭雄,但彼时已经落魄,沦落为了一介草民,说高志远带领队伍去投奔一个平头草民,不足为信。
而且,吴佩孚本人极具民族气节,仇视日本人,宁死不肯与日本人合作。
退一万步说,就算是高志远和吴佩孚走到了一起,甚至是高志远带领他的部队脱离了共产党八路军的队伍,投靠了已经沦落为一介平民的吴佩孚,那也构不成“阴谋叛国、丧节投敌”罪,因为,他并没有投入日本人阵营。
最主要的是,到了1975年,所有双手沾满共产党人鲜血的国民党战犯都已经被特赦,而高志远从没伤害过任何一个共产党人和任何一个无辜百姓,还戴着一顶“叛国投敌”罪名,对他和他的后人都显得不公平。
凡此种种,陈发等人整理出了一份《对冀东抗日联军司令高志远问题的探讨》,寄给萧克,希望萧克能重新审视这一段历史,能给出更为客观的观点和态度。
信是在1994年7月22日发出的,久久不见回音。
就在陈发等人以为再也等不到回信的时候,萧克的回信在1995年4月寄来了。
显然,萧克对陈发等人的来信是非常重视的,为了对高志远问题做出更加客观、更加公平、更加公正的评价,他不但深思熟虑,还找当年共同处理此案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讨论。
则他在回信中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在半个世纪后再对此事所持的观点和态度,说“高志远是叛变分子”,“处理是正确的”。
他还在信中谈到,他找到了当时担任审判大会检察长的杨春甫。杨春甫也认为,处决高志远时,高志远本人是“认罪服法”的。
事实上,萧克的来信中,还附有一份杨春甫的回忆材料。
材料所述,与萧克所说一致。
也因为有了杨春甫的回忆材料作为佐证,萧克在写《萧克回忆录》时,对于处决高志远的做法,结论仍是“阴谋叛变投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