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日本军国主义者将侵略的铁蹄由东北、经华北、过中原伸向西部,逐步蚕食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
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奋勇抵抗,中国抗日武装付出巨大牺牲艰难拖住日寇侵略的脚步。
其中,抗战名将,出身粤系的国民党上将李汉魂便是当中的佼佼者,在抗战全面爆发后,他亲率国军8个师,对阵日寇精锐的土肥圆师团,在狭间大破敌寇一万余人,全程压着敌人打最终斩将夺旗,将这支日军的番号从敌人作战序列中抹除。
日军这次意料之外的失败,在1938年对于在中国战场上几乎无往不利的日寇而言是难以想象的,这次重大胜利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注入了一发强心针。
李汉魂是如何发迹,立下赫赫战功又为何在近代史上却又鲜为人知?这些还要从他的革命生涯开始谈起。
李汉魂是广东人,1895年出生在吴川当地一户门第中等的小康家庭,自祖父起李家便开始从商,到自己这一代虽称不上大富大贵,仍为李汉魂创造了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条件,在动荡的晚清,李家能聘大儒为师,为孙子开蒙,打下深厚的旧学基础。
李汉魂自幼才学出众,性格刚直,胆识过人,有一副侠义心肠。
民国成立后,在广州读法学的李汉魂携笔从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陆军学堂,与他同为第六期的同窗里不乏薛岳这样的抗日名将。
毕业后,文武双全的李汉魂响应中山先生号召,心中有着为实现中华民族自觉的伟大的革命理想,投身国民革命军。
在战场上,李汉魂带头冲锋奋勇争先,展现出优秀的军事素质和指挥领导才干,因此受到粤军领导的提拔,而立之年不久在讨伐河南军阀胜利班师后,靠着卓著军功,领中将军衔担任师长,可谓年轻有为。
然而,蒋介石通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夺权上位,宁汉合流后,为了独裁他大肆排除异己、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同胞和昔日的战友,面对东北沦陷于日寇之手,百万人民沦为亡国奴这一悲惨现实,作为当时中国政府的最高领导人置若罔闻,一心内战的他对抗战事业表现消极。
如此行为,李汉魂对国民党和蒋介石政府十分失望,1927年后,曾经势如破竹的北伐军连吃败仗,借此机会他挂印而去,可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的他,国难当头之际怎能放心的下,在抗战开始前又被重新起复,在陈济棠手下领导第三军,坐镇粤东,保西南无恙。
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坚决抗战到底心怀民族大义的李汉魂率军北上,在淮海地区与日寇主力对上,在整个台儿庄战役期间领兵英勇出击,与敌人展开血战,反复争夺罗王寨阵地,保住陇海线这条交通命脉,为中国抵抗力量向西驰援留下战略迂回空间。
随着抗战形势急剧恶化,东部国土尽陷敌手,日寇为了瓦解我国抵抗力量挥师武汉,朝着德安地区前进,与日寇作战多年,谙熟敌军的技战术和装备优势的李汉魂扬长避短,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战略目标。
他亲自领着8个师,利用我军本地作战的优势,引诱日寇精锐的土肥圆军团进入狭间地形设下埋伏,在日寇进入埋伏圈后,伏兵尽出中国官兵同仇敌骇,与日寇短兵相接。
地形所限,日寇的重炮火力难以施展,狭长地形首尾不能相接,前后不能相顾。
惨烈的厮杀,对作战的双方都是战斗意志的极大考验,中国军队死战不退,最终日寇主力被我军消灭殆尽,成功解放德安地区。
此役过后,李汉魂这个名字成为鬼子的梦魇。
李汉魂不朽的抗日功绩已然光耀千秋,正是千千万万个如他这般的民族英雄,才使得中华民族的脊梁始终屹立、民族魂闪耀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