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7月,华东野战军在进行分兵后,相继进行了南麻、临朐战役,然而效果却很不理想,虽然取得了歼敌1.8万人的战果,但华野自身也付出较为惨重的代价,伤亡2.1万人。
两次战役失利后,华野内部产生了争执,对于失利的原因产生了不同意见。粟裕也因此写下了检讨,并分别上报了中央和华野总部,请求处分。粟裕为何会做出检讨,两次战役失利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华野分兵后,为牵制当面之敌,粟裕亲率内线作战的二纵、六纵、九纵对国民党整编11师盘踞的南麻发起了进攻,同时命令七纵阻击可能增援的敌人两个整编师。
整编十一师不仅装备精良,整体战斗力也很强,师长胡琏更是精明强悍。胡琏知道华野随时都有可能进攻南麻,下令全师抓紧时间构筑了工事,修筑了两千多个子母地堡,形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
由于南麻守敌有所防备,战斗打的异常激烈,华野参战部队在经过一天激战后,才扫除了敌人的外围阵地。整编十一师不甘心被歼,出动几十辆坦克,在飞机、榴弹炮的掩护和配合下,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反扑。
正当战事进入胶着状态时,突然天降暴雨。瓢泼的暴雨不仅导致我军进攻行动受阻,还使得大部分炸药包受潮失效。此外,由于整编十一师自动武器较多,构成的交叉火力也给我军造成了很大伤亡。
更危险的是,老蒋听闻整编十一师被围,急令附近的国民党军驰援南麻。一时间,国军的四个整编师急速向南麻开来,大有将华野包围之势。
负责阻击华野七纵无法抵挡敌人的猛烈进攻,阵地被突破。粟裕担心被国军反包围,立刻下令全线撤退,南麻战役以我军失败告终。
南麻战役刚刚结束,国民党整编第八师就突然抢占了临朐,严重威胁到了华野后方。为了消除威胁,粟裕不得不命令刚刚经历恶战的二纵、六纵、九纵再度投入战斗,计划将整八师一举歼灭。
7月24日,参战部队按计划向临朐前进,但即将发起攻击时,天气突变,暴雨倾盆,部队前进受阻,计划参战的重型火炮也无法抵达前线。没有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参战部队在血战六天后,仍然未能攻入临朐城,此时国民党援军正在向临朐疾驰而来,粟裕不得已下令所有部队退出战斗。
两场战斗接连失利,华野参战部队伤亡惨重,士气也降到了最低点,粟裕更是痛心疾首,他认为必须马上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利再战。于是便连夜分析了失利的原因,从战略和战术两方面进行了深刻剖析。
粟裕认为,两次战役之所以失利,与华野高层错误判断了敌情,存在轻敌思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战略指挥方面的失误。同时,进攻的战术不当以及恶劣天气的影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粟裕的分析可以说非常客观,并且他在战后的总结会议上,也承认了自己在指挥部署方面的错误。然而,副政委谭震林却对粟裕总结的失利原因明确表示反对。
谭震林认为两次战役失利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战略层面,而是在指挥部署方面。为此,两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但依旧没有结果。
粟裕无法说服谭震林,最终他选择了独自一人承担责任,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和华东局做出了检讨。谭震林得知此事后,认为粟裕是在赌气,于是便立刻给粟裕写了一封信,字里行间多有指责,称粟裕“缺乏远见,指挥方面存在很大不足。”两人由此发生了更大的分歧。
毛主席在收到粟裕的检讨电后,意识到华野内部可能出现了较大的分歧。他认为在这种形势下,对于指挥员必须给予肯定而不能一味指责,因此毛主席在发给粟裕等人的电报中表示:区区两次战役没有打好很正常,现在形势还是好的,希望粟裕再接再厉。
毛主席的电报平息了华野内部的争议,同时也肯定了粟裕的能力。粟裕卧薪尝胆,重整旗鼓,在短短几个月后,便指挥华野取得了豫东战役的重大胜利。
那封曾经的检讨电报,粟裕将它带在了身边,目的是时刻让自己警醒。粟裕去世后,他的夫人楚青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这封电报,这才重新揭开了这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