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古美》杂志自2018年起,由古美路街道社区党群办主办,以纪实特写、口述历史、回忆录、散文、故事为主,围绕社区文化主题,讲述古美人、古美社区的故事,既有生活点滴,也有名家大作。“今日闵行”推出系列选篇,让我们和《大家古美》一起,植根社区、共襄人文。


唐恋留:我家的革命故事

作者:欣秋

唐恋留,家住古美东兰新村。八十出头的她,谈吐思路清晰,难得的是眼神依然清澈。提起父亲唐君鄂,她坦率表示,父亲牺牲时她尚年幼,许多事情都是从母亲、姨妈、婶婶等一些长辈那里听来。事实上,家人口口相传的故事往往更亲切,更具生活气息。

那天,记者饶有兴趣地聆听唐恋留讲述她的家庭及家族那些“听来的”革命家史……

我的父亲

父亲唐君鄂生于1907年,江苏建湖人,家中长子。唐君鄂天资聪颖,早慧,四岁开蒙,读过私塾。1921年考入江苏省立第一中学。升入高中后,受到民主主义和革命思潮的影响。1925年孙中山逝世,他作为“一中”学生代表,参加了在第一公园举行的公祭大会。“五卅”运动爆发,他连日参加游行、示威、请愿,表明了一名进步学生的坚定立场。高中毕业后,父亲与共产党人士接触,并帮助做过一些地下革命工作。在与共产党人的交往中,逐步确立了自己的信仰与奋斗目标。

谈起父亲三次入党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1926年秋,唐君鄂第一次入党,后因两位入党介绍人牺牲而无一证明;1934年再次入党,又因两位介绍人失联,不能确认;直至1944年夏,由时任射阳县委书记马宾介绍,经盐阜县区党委批准加入中共。因此,唐君鄂的党龄是从1944年开始算。


父亲唐君鄂像

1928年春,唐君鄂考入上海法政大学政治系,因经常阅读当局禁令的进步书刊而遭到法国巡捕房监视。一次,他和同学(唐恋留的舅舅)在宿舍正看得津津有味,突然冲进两个巡捕。唐恋留说:“我爸爸是高度近视眼,又太专注,竟然毫无察觉,好在舅舅灵活,马上将床单覆盖书刊,并压上被褥。巡捕搜查时,他还配合抖开被褥,巡捕无果,才躲过一劫。”后来,唐君鄂回到家乡,曾参加过当地游击队,大家一致认为他个头高,又是高度近视眼,不适宜打游击。所以这位高才生一直是以文效国。

1931年夏,唐君鄂大学毕业,按例可领取律师证明挂牌开业。然而,他对时局不满,不愿领证。于是,在此后几年尝到了失业之苦。好在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都能上手,又写得一手好文章,也可挣点生活费用。曾断断续续担任过新华社和《时事新报》记者,一度在上海正风文学院兼课。

由于爷爷身体有恙,父亲于1935年返回家乡。后来抗战爆发,唐君鄂在家乡与进步青年唐小石、赵敬之、陈宗泽等一起组建“盐城县上冈青年抗日救亡服务团”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且如火如荼,令国民党爪牙为之丧胆。其间有人告密,赵敬之不幸被捕。唐君鄂不顾国民党特务跟踪监视,冒着生命危险,一面奔走营救赵敬之,一面掩护其他遭迫害人员撤离。

1940年,黄桥战役之前,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派参谋曹克强秘密来盐城与唐君鄂接头,为战役作先期侦察。唐君鄂妥善掩护了曹克强,并通过各种关系,摸清了日、伪、顽几方的兵力分布和动向,为开辟盐阜抗日根据地提供了重要情报,对我新四军、八路军解放盐城作出了很大贡献。

黄桥战役胜利后,刘少奇政委、陈毅代军长组织召开盐城各界人士座谈会,唐君鄂出席了会议。他在会上提出:为粉碎国民党的歪曲宣传,改变地方人士的观望怀疑态度,应立即筹组盐城参议会,把我党民主建政思想变为行动。这一建议当即得到刘、陈首长的采纳。1942年10月,盐阜区首届参议会成立,陈毅出席了大会。会上选举黄克诚为盐阜区参议会议长,唐君鄂为秘书长。此后,唐君鄂又担任过射阳中学校长,为盐阜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巩固与建设以及文化教育做了许多重要工作。

1947年,积劳成疾的唐君鄂在随军北撤山东途中,遭遇流弹袭击,住进军区医院治疗,是年秋天病逝于山东日照,终年40岁。

我的叔叔们

唐恋留的爷爷唐少友,是盐阜区最早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会员和辛亥革命的革命老人,在盐阜一带远近闻名。都说将门出虎子,唐氏父子不虚此名。唐家五兄弟走上革命道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父亲唐少友。

唐家五兄弟中,前三个是共产党,后两个是国民党。乍一听,就感觉这个家庭很有“戏” 。排行老大是唐君鄂,最早参加革命的是老二唐君照,老三唐小石与大哥都是英年早逝,唐小石牺牲于1948年,时年36岁,曾担任中共射阳县委书记。也就是说,1948年之后,唐家兄弟仅留三位:老二唐君照、老四唐秉琳和老五唐秉煜。日后,这三兄弟又联手合力,参与了一桩惊天动地、载入史册的大事,那便是著名的“江阴要塞起义”。

“当年四叔和五叔都是大学生,国难当头,他们从军报国,于是报考了黄埔军校。”唐恋留说,“二叔曾多次找机会策反在国民党军中的四叔。1949年4月21日,率领江阴要塞7000多名国民党官兵起义,命令掉转炮口的正是时任江阴要塞炮台总台长的四叔唐秉琳。当一百多门大炮猛射国民党军145师阵地时,国军一下子都傻了眼。”唐恋留的这番话,也让记者刹那愣神,没想到赫赫有名的江阴要塞起义将领,竟然是眼前这位老人的亲叔。


左为唐秉琳,右为唐秉煜

在长江防线,江阴要塞是国军重点防守的一个要隘。江阴要塞反戈一击的惊天之举是中共地下党酝酿已久的策划布局,是为解放军渡江战役作的前期准备,1947年就在有计划地进行,包括策反唐秉琳;派遣共产党员唐秉煜以国民党身份打入其内部做地下工作等等。关于这个故事,2009年出品的一部电视剧《江阴要塞》,以真名真事为剧情摄制。剧中,唐家三兄弟的运筹帷幄、足智多谋都得以在荧屏上一一展现。江阴要塞起义,为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与母亲

母亲陈扶九,比父亲年长2岁,与父亲是同乡。其意是:扶摇青云入九霄。母亲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父亲认为她有志向,配得上这个名字。

陈扶九出生于工商地主家庭,其父在租种田地的同时,还办了两家砖窑厂,家境殷实。唐恋留说,外祖父崇尚积善成德,为救济乡里那些读不起书的孩子,他腾出家里的仓库,请私塾先生教孩子们念书,10岁左右的母亲和姨妈便跟着一起读书。

读过书的陈扶九自然有了主见。她不从父母按当地习俗为她定的婚配,为示抗议,甚至离家出走。好在外祖父是一个开明的人,顺遂女儿的意愿,允许她跟同乡的一个女孩一起去南京读书,先考入南京女子师范学校,后又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陈扶九当过新闻记者,1930年与唐君鄂成婚。后随夫君一同返乡,协助唐君鄂做革命工作,出任家乡合德小学校长。可谓巾帼不让须眉。


母亲陈扶九像

说起自己的出生,唐恋留一声微叹,说自己出生实在不是个时候。“1943年11月,日寇对盐阜地区进行大扫荡,乡亲们都在逃难,”唐恋留说,“当时父亲肩负重任,不能与妻儿同行,特让警卫员与我大哥一起护送已怀八个月身孕的母亲撤离。不想,半途遭遇日本鬼子,一日本兵举起枪托就把母亲撂到河里,是大哥和警卫员跳下河才把母亲救起。受到惊吓,母亲肚子剧烈疼痛,就在附近的牛棚里早产了我。”唐恋留是家里唯一的女孩,父亲起名“恋留”也就有了格外珍惜的意思。

由于陈扶九产后元气大伤,落下病根,不得已只能将小女儿托付给姐姐,离开家乡,带着两个儿子来上海求医看病。所以,婴孩时期的唐恋留是跟着姨妈生活,直到1946年春,唐恋留来到上海,家里的窘境出乎了她的意料:当时他们居住在斜土路与打浦路一带一个叫“潮惠山庄”的地方,极其简陋的棚户区里一条狭窄的马路弯曲而过。一边是乱坟岗,一边是存放棺木的寄柩所,四五岁的她玩兴正浓,于是,就在棺材板上玩跷跷板。大冷天无衣御寒,母亲就将自己的棉袄将她上下一裹,裹成一个“套娃”,一家大小常常饥饿难耐,小恋留甚至饿到剥糊墙的泥巴充饥……这样的窘况直到解放后才得以改观。

1949年5月上海解放,追认唐君鄂为革命烈士,并于1950年2月1日颁发了烈士证书。 唐恋留至今还记得,有一次按烈士家属待遇,他们家去粮店领米。大哥提着袋子,二哥也跟着一起去。到了粮店,装好一袋米后,大哥扛着往回走,突然粮店有人喊住他们,说你们还可以拿一袋米,小哥俩一阵惊喜,但米袋只有一个呀,咋办?二哥灵机一动,当即就脱下自己的大腰裤,将裤脚管扎紧当米袋。

1949年秋,大哥进入松江警校,二哥和她入小学读书,母亲先是做优抚工作,后进入教育领域,当了一名教师,全家得到了政府的妥善安置。1964年5月,陈扶九病逝于上海。

唐恋留娓娓道来,叙述中不时泪光闪烁,父辈先烈们的革命故事让她久久沉浸在回忆中。是的,忆峥嵘岁月,往事并不如烟,唐家的革命故事,世人流传,历史铭记……

作者:欣秋

文字内容:《大家古美》

编辑:石思嘉

初审:高淑婷

复审:何婷婷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