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30日下午,时任晋绥军一九六旅旅长的姜玉贞,突然接到阎锡山电令,要求他即刻率部前往原平,“死守七日”



阎锡山急令

此前,姜玉贞率领一九六旅由阳泉出发奔赴前线,后来因为战局有变又奉命南返。南返途中部分官兵参加了铁角岭战斗,接到阎锡山命令时,全旅刚刚进抵崞县城。姜玉贞深知全旅官兵连日行军劳累,原本打算进崞县城休整一番,没想到突然接到阎锡山电令,只好又连夜启程去原平。

姜玉贞对原平不陌生,原平地理位置特殊,东临滹沱河,西边不远就是太同公路。原平交通便利,汽车站、火车站一应俱全,学校、商业街也都有,还有准备库和大营盘。原平虽然热闹,却是一处兵家必争之地,当时日军对山西虎视眈眈,若打山西必然要打忻口,要打忻口就必须先取原平。

正因为姜玉贞深知原平的重要性,再加上阎锡山急令他死守原平七日,他当时就明白了,这一去原平可能就再也活不了了。其实,当姜玉贞下令连夜去原平时,又何止姜玉贞知道此行的危险,全旅官兵几乎都清楚。事实上,姜玉贞的推测没错,他这一去原平确实是九死一生。



日军当时突然派兵攻打山西,兵锋直指太原。日军此次进攻显然是蓄谋已久,不仅聚集了6万兵力,而且派来担任主攻的还是板垣师团。板垣师团指的是日军第五师团,是一个甲级师团,不仅训练有素,而且作战经验丰富,武器装备和火力配置更是惊人,即便在日军中也算是绝对的精锐部队。

阎锡山接到日军突然攻打太原的消息以后,立刻开始调兵遣将,准备部署防线与日军在忻口大战。其一,山西是阎锡山的大本营,阎锡山于公于私都断然不会将太原拱手让人,应战态度非常积极,无论是中央军还是晋绥军,以及八路军的主力部队,都被安排进此次会战的计划之中。

其二,阎锡山了解到板垣师团的兵力后,不得不引起重视。板垣师团除了步兵的兵力数万之外,坦克数量更是达到了150余辆,而且火炮的数量超过200,空军战机也随时可以参战。面对如此火力的猛攻,阎锡山自然不敢留手,无论是国民党的内斗,还是中央军与晋绥军的不和,此时都要先放一放,唯有全力一战才是要紧事。(八路军一心抗战,无需多言)。

基于这两点考虑,忻口会战在打响之前,注定了成为抗战时期为数不多的多方军队合作的全力之战。阎锡山的态度没有问题,指挥作战的方案没有问题,但问题是调兵遣将,集结重兵组成针对性防线不是儿戏,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



但日军此时已经完成了集结,火力占据优势,兵力占据优势,入侵速度非常快。按照日军的进兵速度,突破忻口防线只是旦夕之间的事情,阎锡山计划再周密,也终究是需要争取到执行时间才能奏效。

阎锡山思虑再三,若想实现忻口会战的军事目标,就必须有一支部队阻击日军,延缓日军的进军脚步,争取集结兵力的时间。但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此规模的日军谁能抵挡?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次阻击战难有胜算,几乎就是以性命换时间。

就算是真有悍不畏死的部队,也需要有抵挡住日军攻势的能力才行,否则以卵击石,一触即溃,即便是伤亡惨重也争取不到时间啊!战况紧急之际,阎锡山大胆任命一人,姜玉贞临危受命,一九六旅全体官兵奔赴原平,说是阻击,实则赴死!

血战原平

当时在原平一带并非没有其他部队,阎锡山为何要调一九六旅过去?一来是一九六旅确实距离原平近;二来是阎锡山对姜玉贞信任。



军阀部队的内部一般都很腐败,一个是靠关系,必须上面有人提拔才有机会高升,一个是靠户籍,若想在晋绥军得到高升,相比于外地人而言,在山西土生土长的人显然更具有优势。从这两个条件来看,无论哪一条姜玉贞都不占,身为山东人的姜玉贞,在没有靠山的情况下能在晋绥军当上旅长,实为不易。

姜玉贞是山东菏泽人,幼年命运坎坷,出生前4个月的时候父亲离世,一出生就和母亲相依为命。姜玉贞长大以后决定参军,姜玉贞的母亲强留一年后意识到儿大难留,次年便也不再勉强,主动让姜玉贞去报名参军了。

姜玉贞先投陕西督军陆琅斋,被打散后又投入阎锡山麾下。姜玉贞是吃过苦的人,临行前也向母亲承诺进部队后会勤勉。因此,姜玉贞进了晋绥军以后从不懒惰,所有训练目标一定完成。久而久之,姜玉贞得到了晋绥军的官兵认可,升任为排长。

此后,姜玉贞又得到了部队长官的赏识,得到了很多的学习机会,在一次次深造中提升军事能力。期间,姜玉贞被同为山东人的杨士元旅长提拔为营长,深造归来后又升团长,在中原大战后被提拔为旅长。



从姜玉贞的从军经历来看,他从参军到当旅长,一步一个脚印,没靠任何走后门,全靠自己一人努力打拼,这个旅长实至名归。也正因为姜玉贞是从战火中淬炼过,阎锡山对他才格外信任,认为在此危急关头能够担此重任者非姜玉贞莫属。

姜玉贞也确实没让阎锡山失望,他率部进抵原平以后,立刻修建防御工事,日军的先头部队随之赶到,双方开始激烈交火。在此期间虽然姜玉贞得到了一团兵力的增援,总兵力达到了5000人,但面对日军精锐的狂轰乱炸,仍然是拼死才能勉强拖延住日军前进脚步。

面对日军空中轰炸,炮火轰炸,步兵推进,姜玉贞率部也只能且战且退。尤其是姜玉贞麾下的炮兵营,更是打两炮就得赶紧转移,否则暴露了位置马上就要被日军炮火覆盖。日军占据原平的面积越来越大,姜玉贞部的防守阵地越来越小,但日军坦克进来他们就拿集束手榴弹炸,日军的步兵进来,他们就和日军打巷战、拼刺刀。



日军立碑

等姜玉贞率部抵御日军坚持了整整7日时,姜玉贞部的5000人已经阵亡了3000余人。按照古代的战争比例来看,阵亡人数达到10%就基本溃败了,如今姜玉贞部的阵亡数如此之高,剩余官兵竟然还在坚守,实在是不可思议!

遗憾的是,就在姜玉贞准备率领残部撤退时,再次接到阎锡山电令,要求姜玉贞继续坚守三日。但当时一九六旅已经弹尽粮绝,见到敌人只能拼刺刀,接令后无奈继续作战,几乎就是在拼命了。

终于三日又过去了,姜玉贞接到了撤退命令,此时一九六旅官兵伤亡殆尽,所据守之地也不过是原平一角的残垣断壁。姜玉贞接令后立刻带领残部从提前挖好的地道撤退,却不想撤退途中被日军炮弹击中腿部,遭日军追击部队杀害。



尽管日军对姜玉贞恨之入骨,甚至砍掉他的头颅,但同时也对姜玉贞不心生敬佩,在原平立下一座石碑,上书“中国无名战士慰灵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