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巧夺天工的雕刻家
曾参与大型革命历史组雕《长征组雕》
并独立创作七件作品中的两件
他是不拘成规的篆刻家
40多年前就在故宫现场篆刻
并出版新中国第一部
印钮论述专著《印钮艺术》
他是寿山石文化推广者
在绍兴开办“施宝霖寿山石雕艺术馆”
并出版多部寿山石专著
他,就是
惜石如金、爱石如命的艺术家
施宝霖
巧夺天工的雕刻家
施宝霖,号“石知己”,1940年出生于闽侯县,自幼喜爱绘画,15岁时篆刻了人生第一枚印章,自此与寿山石结下相伴至今的不解之缘。
1962年,他毕业于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先后师从寿山石雕大师陈敬祥、林寿煁等,技艺承袭东西两派。
在施宝霖眼里,寿山石没有残废次品之说。善用各种石材的他,妙思巧构、因材施艺,主张“不以石称奇,而以艺取胜”。
他还创新开创了由树根与石头相结合的根石雕艺术,被同行誉为“石雕艺术界难得一见之奇才”。
施宝霖的寿山石雕作品《海鲜盘》,获得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奖;作品《护稼》,被北京炎黄艺术馆收藏。
▲寿山石雕作品《海鲜盘》
1975年,开寿山石雕表现革命历史题材先河的大型组雕《长征组雕》由林寿煁、郭功森、林发述、林元康、林廷良、施宝霖等6人分别创作和雕刻,其中年龄最小的施宝霖负责了七件作品中的《突破腊子口》《过草地》两件作品。
▲寿山石雕作品《过草地》
该组雕巧妙地把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刻工精湛、气势磅礴,一经问世便轰动了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现其中六件陈列在国防大楼贵宾厅。
融画入艺的篆刻家
精于石雕的施宝霖,先后拜投潘主兰、黄胄、郑乃珖、陈子奋、龚礼逸等名家门下。他精研书法、绘画、治印等艺术,尤擅篆刻,其刀法匠心独运、清峻秀逸,作品曾参加国际大展并被收入《中国印谱》。
施宝霖篆刻师从陈子奋、潘主兰两大家,篆刻风格特点鲜明,追求端庄流丽、质朴淳厚。他擅长各种技法与各种题材的钮饰,饮誉海内外。
1983年7月,施宝霖应邀在故宫博物院皇极殿现场表演篆刻,这也是故宫博物院为数不多的现场篆刻表演之一。
施宝霖饱览群书,拓宽创作思路、丰富雕刻题材的同时,也不断并对篆刻理论进行探索总结。1992年7月,他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论述印钮的专著《印钮艺术》,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阐述印钮艺术发展脉络,以及各个时代的特色等,为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印章雕刻艺术作出贡献。
施宝霖的绘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被广为收藏。但他从不以书画名家自居,而是将绘画的美学原理用到寿山石雕上,以增加其雕刻的绘画性,也让其作品具有如画美感,意境深远,韵味幽长。
寿山石文化的推广者
施宝霖勤于推广寿山石雕艺术
是不计回报的寿山石文化推广者大使
1987年,施宝霖就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施宝霖寿山石雕精品展”,展出自己20余年创作的100多件寿山石雕作品,让寿山石雕得到各界关注:黄胄为展览会题写会标,程十发题词“巧夺天工”,韩天衡题词“点石成金”,潘主兰亲笔为展览撰写简介……
面对艺术品市场良莠不分、谬论流传的状况,他不惜精力,整理前辈研究,先后出版《潘主兰谈艺丛稿》《当代寿山石雕三大名家精品集粹》等书籍。
为了更好地推广寿山石雕艺术,施宝霖于2009年在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开办“施宝霖寿山石雕艺术馆”,免费对外开放。
艺术馆展区800平方米,分人物创作、动物花鸟、山水风光、根石钮章等四大板块,展出其创作的艺术精品300多件,且不售卖、只展览,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寿山石雕艺术。
“金坚石寿,信今传后”
这是启功先生对施宝霖的高度评价
如今
施宝霖每日刻上几刀篆刻之余
也还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寿山石雕
为福州寿山石雕艺术文化贡献力量
记者 刘磊/文 石美祥/摄
新媒体编辑 陈翔茹
监制 管慧 王臻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和
转发分享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