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新中式服装成为潮流。在重庆沙坪坝区,有一家隐藏在巷子中的旗袍店,纯手工制作的手艺流传了百年。2019年,传承了四代人的旗袍制作技艺成为沙坪坝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戳视频,一起去看看传统旗袍制作的传承与发展。

  这是一家隐匿在重庆沙坪坝天星桥巷子中的百年旗袍老店,没有指路的标志,也没有广告牌,靠的是口口相传。


  顾客 付宝婵:我平时有穿汉服的习惯,但是家里还没有置办过旗袍,所以很好奇就过来看一下,今天还接触到了传说中的香云纱,摸起来很舒服。

  这家百年旗袍店的当家人叫蒋玲均,今年61岁,大家都喜欢叫她"蒋姐姐"。别看她现在做旗袍的手艺精湛,年轻时,她对旗袍制作并不感兴趣。


  蒋玲均大学学的是服装设计,毕业后,她开了一家制衣厂,几年后,她发现流水线生产的服装时尚、标准,却似乎少了些特色。回到店里,她发现外婆和母亲仍在坚持手工制作,于是,她放下工厂,跑回家,开始学艺。


  一件手工定制旗袍,要先对身体的38个部位仔细测量、再根据客人的特点、选择的面料进行设计,师傅们一针一线需要15天、100多道工序,才能做出一件旗袍。这样的慢功并没有影响订单,这个春节,店里的订单是平时的3倍多。


  受不同地域文化的熏染,旗袍形成了不同的派系:京派、海派和苏派。京派端庄典雅,海派时尚洋气,苏派精致秀丽。而山城重庆以其独特的地形和文化,发展出一片式的"渝派"旗袍。


  沙坪坝非物质文化遗产君临旗袍传统制作第三代传承人 蒋玲均:渝派旗袍它是一块整布做的,因为要爬坡上坎,太宽松了看不到婀娜多姿的身材,太紧身了爬坡上坎又不方便,要劳作的话渝派旗袍刚刚好游刃有余。


  5年前,90后小伙儿李绅源从东北慕名而来,店里的旗袍、传统制衣工具和师傅们的手艺,都吸引着他,于是,他决定留在店里学艺。

  沙坪坝非物质文化遗产君临旗袍传统制作第四代传承人 李绅源:因为喜欢这份工作,我不会觉得累,也不会因为自己做了一件旗袍价值有多高而骄傲,不会因为客人多出钱而加快速度去做,就是在做旗袍。


  如今,蒋玲均不仅收了年轻的徒弟,还和他们一起创新手艺,大家尝试过在旗袍上增加国画或手绘作品,并在原有的工艺基础上增加翻花边、订珠片、镂空等工艺。旗袍上的花纹还会用蜀绣等传统技法,体现歌乐山红梅、重庆山水等具有重庆特色的元素。随着店里客人的年轻化,他们还用耐用面料制作出更适合在日常生活中穿着的旗袍。

  店里还会不定期举办讲座、亲子活动,大家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做手工,用重庆人特有的方式交流、学习,了解中国服饰发展的历史。

  余芯芯是店里的常客,今天她又带着5岁的女儿来店里改旗袍。


  客人 余芯芯:家里挺多旗袍的,把我的那些老旗袍给放大一下就又能穿了,还挺开心的。

  现在,不仅国内有更多的年轻人爱穿旗袍,喜欢旗袍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十多年来,蒋玲均的旗袍店已接待了来自全球138个国家的宾客。

  西班牙留学生 海浪:它们穿上去非常舒适而且穿在女士身上非常漂亮,我非常喜欢。


  西班牙留学生 大山:我非常喜欢这件衣服,我看过很多中国电影,它让我想起了中国文化里的功夫。这些漂亮衣服,让我们更好了解中国服饰和各种文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