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记者跨越赤道,来到正值夏季的南半球城市,地处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墨尔本。大年初五,墨尔本百年铅弹塔旁的大钟与唐人街的晨鼓同时鸣响。十几只醒狮在唐人街前整装待发,金漆绘制的巳蛇在红面大鼓上熠熠生辉,共同等待着非遗中国年新春游行的开幕。随着鼓点由弱渐强,一场横跨南北半球的文化传承与交融,在墨尔本炽热的阳光下拉开帷幕。

春节是墨尔本中华青年协会舞狮队最忙碌的时刻,从州立美术馆到联邦广场,几乎每一个街区、博物馆,甚至是商场中的每一个食物档口,都要请舞狮队来闹一次新年。令人惊讶的是,华裔面孔并非舞狮队的主流,竹骨狮头的背后,是颜色各异的瞳孔。不同种族的人们在队伍中共同敲响中国的鼓点,呼喊中华的口号。除了汇聚着不同肤色的伙伴,狮队更是不拘年龄。银发老者在鞭炮舞狮的喧闹后迅速清扫现场,以还原街道的干净整洁,俏皮可爱的小狮子在舞狮中途不小心摔下木桩,在全场喝彩鼓励声中继续奔跑腾跃。从老到少,都能在狮队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位置。


几小时不间断的舞狮与鞭炮过后,澳华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世界上现存最长的游行龙便由百余名志愿者抬上街头。这条63米长的千禧龙,光是头部就重达200公斤,需要8人共同抬起,整条龙则需百余个强壮志愿者协力托举,年幼的、力气小的志愿者则举着生肖灯笼在龙尾随行。队伍末尾,墨尔本市长Nicholas Reece带着市政团队向沿途观众挥手问候。


舞狮游龙之外,街道上还设置了各色小吃摊和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摊,油锅沸腾的焦香在巷口四散,前来体验中华文化的居民络绎不绝。临时搭建的演唱会舞台上,中国乐队演奏着改编过的《好运来》与《上春山》,不同肤色的人们混杂在一起,一同在台下鼓掌叫好。

活动现场,街道被人潮塞得密不透风,街旁高楼的窗上,到处都攀着看热闹的人群。海外华侨与居民纷纷穿着中华传统服饰出来逛街,唐装、汉服、旗袍、马面裙……构成了春节游行另一道盛大而美丽的风景线。


“墨尔本的春节汇聚了国内南北方的各色习俗,这儿的新年总让我觉得十分新奇热闹,同时也会勾起我强烈的思乡之情。”侨居墨尔本十五年的郭先生向记者表示。

“我和父母过年出国旅游,原以为这次过不成年了,没想到这里竟然感受到更浓烈的年味儿。”跟着全家来澳大利亚旅游的余先生感叹道。


除了盛大的游行,墨尔本的年味儿总能在城市角落不经意间寻到。邮局总部大楼挂满了灯笼与中国结,街角的小车上中国女孩画扇被一一送给路过的行人,巨大的赤磷蛇灯成为雅拉河岸新地标……

两百多年前,第一个中国淘金者在澳大利亚登陆,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东方鼓点随之漂洋过海,从此由不同肤色的臂膀共同敲响,生生不息,永不停歇。如今墨尔本的中国年早已超越乡愁的维度,成为了人类非遗长卷上世界共庆的文化坐标。

记者:位林惠 郝夏桐(实习)

文字编辑:李彬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李木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