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中国红”背后的丝绸故事
——探寻黄秋停与龙泉禧里的江南文化传承之路
2025乙巳蛇年春晚,一条红围巾悄然走红,它以全新面貌亮相春晚,辉映蛇年新春。这条围巾不仅因其精美的设计和温暖的寓意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更因其背后承载着丝绸文化的深厚底蕴感动了许多人。这条红围巾的设计者,正是土生土长的盛泽人、龙泉禧里创始人黄秋停。
黄秋停与蛇年文创产品
“风送万机声,莫道众擎犹易举;晴翻千尺浪,好从饮水更思源。”走进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在拥有280多年历史的白龙古桥上,一副对联揭示了昔日“绸都”兴衰起伏的密码。从“风送万机声”的一段和声,到成为“晴翻千尺浪”的全产业链擎旗者,“绸都”盛泽如今竟然诞生了恒力集团、盛虹集团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这在中国的版图上是绝无仅有的。
除了恒力、盛虹这样的“巨无霸”,如今在这个绸都古镇还有一批充满创新活力的丝绸文化小企业。这些企业中的不少创业者,正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2025蛇年春晚“火爆出圈”的红围巾的设计者黄秋停,生于吴江盛泽,是一名“85后”。
1月31日,大年初三下午,黄秋停刚刚从上海坐高铁回盛泽,就在花园式的厂区三楼接受江南时报记者的采访。此时,蛇年的第一场小雨正淅淅沥沥地下着,宽敞的龙泉禧里总部二楼办公区外,满目绿色香樟树,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85后的我,在当下怎么做也不可能成为恒力和盛虹,但是,我要把毕生精力花在丝绸文化的传承上。我和合作伙伴15年的坚守,就是要用一根蚕丝诉说丝绸故事,用一根蚕丝表达对家乡的一份爱意。”独具情怀的黄秋停向江南时报记者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心中“日出万绸,衣被天下”的新故事。
黄秋停向身着龙泉禧里订制旗袍的朱迅介绍产品
一条红围巾让央视主持人尼格买提更有神采
织就梦想
从吴地古镇到世界舞台
唐李白诗云:“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吴地自古桑叶肥厚,盛养蚕,“吴蚕”也成为优质蚕的代表。明代《醒世恒言》中曾描写苏州府盛泽镇“镇上居民稠广,俱以养蚕为业。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
“在我的故乡盛泽有一座先蚕祠,供奉着黄帝、神农和‘蚕花娘娘’嫘祖,当地养蚕人把蚕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小时候,每当蚕结茧,我们家里的几间平房要给蚕宝宝让出来,全家在屋檐下的走廊上吃饭,就连雷雨天也不例外。”黄秋停成长于盛泽镇一个传统桑蚕人家,自幼在桑蚕的滋养与工匠精神的熏陶下成长,他的童年满载着丝绸的温情与匠人的勤勉。大学毕业后,黄秋停毅然选择了丝绸创业的道路,决心将盛泽的丝绸文化发扬光大。2009年,黄秋停创立了“桑尚”丝绸,专注于真丝家纺,以匠心独运的产品开启丝绸梦想之旅。
创业伊始,黄秋停发现盛泽丝绸业虽然发达,但几乎没有企业专门销售中式旗袍,而市场上的丝绸旗袍不仅少,色彩和款式也比较老旧。他暗暗立志要做好旗袍。2013年,他又创立了“旗艺”品牌,专注于丝绸服饰的原创设计。“桑尚”“旗艺”这两个品牌如同并蒂莲,一个承载着传统工艺的精髓,一个展现着现代设计的风采。
做旗袍不仅要掌握年代悠久的传统手工艺,而且要在创新中传承,做到传统与时尚兼具。黄秋停带领团队致力于传统中式旗袍的款式和面料“双改良”。他们从老手艺人手中学到了几近失传的“镶、嵌、滚、宕、盘、绣”,同时在旗袍制作过程中采用了非遗技艺——手推绣,这是一种介于手绣和机绣之间的手艺,制成的旗袍既时尚又有特色。
“生产廉价的旗袍的确在短时间内能获得可观的收益,但我不愿偷工减料地去做收益高的快销品。唯有坚持品质、坚持原创,才能走得更远。”黄秋停表示。文化自信带来传统文化的回归,他紧紧抓住国潮热机遇,聚焦丝绸新中式服饰,将中华文化与哲学元素融入时尚潮流和现代生活,推上国内外时装舞台,并开发偏中高端的私人定制。
一字扣、琵琶扣、四方扣、蝴蝶扣、燕子扣、凤凰扣……2014年,黄秋停成立了盘扣工作室,专注于把古老的中国盘扣做成精美的工艺品。2018年,大师工作室应运而生,桑尚丝绸更被认定为“全国版权示范单位”“江苏省版权示范单位”,并成功获评2023年度中国纺织行业工业设计企业、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全国茧丝绸行业创新企业。在传承与创新之路上不断深耕,黄秋停的丝绸梦想逐渐从盛泽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巳巳如意”真丝拉绒长巾礼盒
丝绸产品
扎根乡村
“龙泉”浇灌产业沃土
在创业如火如荼、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之时,黄秋停却作出一个大胆的选择——将企业搬到乡村去。在他看来,这是自己和团队将工业和乡村旅游相融合的一次落地生根。
龙泉禧里的总部所在地——盛泽镇龙泉嘴村,是江南丝绸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背靠冯梦龙笔下的“锦绣之乡、绫罗之地”,早在明清时期便是桑苗、丝绸的集散中心,龙泉嘴老街更因蚕桑贸易而繁华一时。村中至今保留着古蚕房、缫丝作坊等遗迹,诉说着“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辉煌历史。
“‘龙泉’之名,源于村中古井清泉与龙形地势的传说,寓意丝绸产业如泉水般生生不息;‘禧里’则寄托了对家乡的深情——以桑丝为本,以幸福为愿,以相聚为礼。”2024年6月,黄秋停将研发总部迁至龙泉嘴村,不仅因为这里是他热爱的江南古镇古村,更因其深厚的历史积淀能为品牌注入文化灵魂。如今,龙泉禧里所在的厂区与古村风貌相映成趣,青砖黛瓦间流淌着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苏式诗意。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推进,2023年底新开通的沪苏湖高铁盛泽站,为龙泉禧里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铁开通后,国际客商来考察、设计师交流合作都更方便了。现在我们从盛泽站出发,仅用23分钟就直达上海虹桥,真正实现了‘同城效应’。”黄秋停介绍,目前,龙泉禧里拥有12000平方米生产基地,销售收入超过一半来自国外,黄秋停及其团队已获各类著作权近千项、发明专利8项、外观设计专利12项、软件著作35项、商标12项。依托高铁以及高铁站北边的北麻漾,龙泉禧里还计划打造以丝绸文化为主题的乡村咖啡馆和研学基地,吸引游客体验非遗技艺,让“坐着高铁逛丝绸之乡”成为文旅新时尚。
2024年国庆假期期间,《可爱的国美丽的家——央视频主持人带你看神州》国庆特别节目来到黎里古镇、走进龙泉禧里。当日,著名主持人朱迅身穿一袭蔷薇粉龟背瑞花纹苏派旗袍,漫步于古镇老街、小桥流水之间,带领观众感受金秋十月唯美苏式浪漫。这件由龙泉禧里高级定制而成,苏工精作藏于每一针脚之处。
在参观产品过程中,不同面料、不同工艺制成的精美服饰令人眼花缭乱,龙泉禧里创始人黄秋停向朱迅介绍:“我们始终坚持做好一根蚕丝,从面料到设计,从款式到工艺到细节,我们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件带有温度的服装。服饰作为文化载体,我们也始终在发扬丝绸文化,让这一份富有底蕴同时散发光芒的宝贵文化在现代能大放异彩。”
龙泉禧里的蛇年文创产品
守正创新
“一根蚕丝”串起千年韵
乙巳蛇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春节联欢晚会的主题为“巳巳如意,生生不息”,龙泉禧里生产的“巳巳如意”真丝拉绒长巾成为舞台上的吸睛焦点。这条围巾不仅象征着节日的喜庆,更承载着丝绸文化的千年传承。
“将‘巳’字复制一遍对称摆放,像中国传统的如意纹样;当它无限复制,就像商周青铜器表面的蛇纹,也叫蟠虺纹,仿佛一条条小蛇不断盘旋。传说华夏民族的人文先始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可以说‘巳’字融合了天干地支、甲骨文、如意纹、青铜器蛇纹等诸多文化元素于一体,神秘又新潮,古老又现代。” 黄秋停表示,“巳巳如意”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谐音梗,而是传统文化的体现。这条红围巾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丝绸工艺,结合了现代时尚元素,既保留了丝绸的柔软与光泽,又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我们还在设计中融入了非遗盘扣技艺,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希望通过这条围巾,向全国观众展示丝绸的独特魅力,传递江南文化的温暖与美好。”
“龙泉禧里不仅是丝绸产品的生产者,更是非遗的传承者。”黄秋停深知,要让丝绸文化走得更远,必须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他带领90后团队不断创新,将传统丝绸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推出了许多既具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2024年,龙泉禧里作为苏州手工工艺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亮相第88届意大利佛罗伦萨国际手工艺展。黄秋停团队将非遗盘扣技艺、丝绸文化带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了苏工苏作的独特魅力。“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国际展览,让更多人了解丝绸、爱上丝绸文化。”
2021年,黄秋停当选为苏州市吴江区政协委员。他表示,作为吴江丝绸行业的一名从业者,要抓住宝贵机遇在更高的平台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扛起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重任。结合丝绸行业发展,黄秋停提出的“关于进一步传承‘非遗’、联合‘老字号’推动产业化发展的建议”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根据吴江丝绸产业与制造业智能化发展需要,黄秋停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智能化驱动丝绸产业发展的建议”,同样被认可,获得好评;黄秋停连续五年提交非遗传承方面的提案。他推动盛泽镇将丝绸技艺纳入中小学课程,并联合老字号开发联名产品。“提案不能只写在纸上,更要‘织’进产业链。”2024年,龙泉禧里与高校共建数字化非遗库,用3D技术复原濒临失传的漳缎工艺……把丝绸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黄秋停的故事,不仅是一个青年企业家的创业史,也是一个江南文化传承者的奋斗史。
“丝绸是我一辈子的事业,我一定要做出自己的品牌。”从春晚舞台上的红围巾到国际手工艺展,从龙泉嘴的古韵到高铁时代的机遇,黄秋停带着龙泉禧里团队始终在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上前行。他们用一根蚕丝,诉说着丝绸的故事,传递着江南文化的温暖与美好。
黄秋停反复强调,今后要继续向当地的优秀丝绸企业太湖雪、上久楷、华佳等学习,努力以丝绸之美赋予品质生活,将东方美学、当代创意、手工工艺与生活中最温润的诗意巧妙融合,演绎丝绸生活美学,打造好锦礼、悦礼、喜礼、艺礼四大系列……
我们值得期待,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浪潮中,黄秋停和龙泉禧里将继续肩负起传承与创新的使命,让丝绸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江南时报记者 姬传涛 通讯员 朱栋缘
图片由龙泉禧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