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曾是上海的时尚风向标。在上海,“龙凤旗袍”更是家喻户晓,其手工制作技艺源于清乾隆末年专做中式服装的苏广成衣铺,“龙凤旗袍手工艺制作技艺”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的《海派非遗过大年》,我们就去看看海派文化里的璀璨明珠,国家级非遗龙凤旗袍,如何诠释东方美学。
柳阿姨,是旗袍的忠实爱好者,打开家里的衣柜,半个柜子都是摆得齐齐整整的宝贝。最爱不释手的,那一定是压箱底的这两件“龙凤旗袍”。“旗袍陪伴了我大半人生,三十年前的,有点年份了,但是多漂亮啊。”
新年置办新衣,是人们辞旧迎新的仪式感。柳阿姨也照例来到陕西北路上的龙凤旗袍门店,想给自己添一件“新年战袍”。“比较适合过年过节,比较喜庆的,上面的花纹都比较有喜庆寓意的。”
一番挑选,柳阿姨最后看上了这件名为“流光月彩”的旗袍,加上一件宝蓝色水貂披肩,优雅高贵,欢喜过年。“过年闪亮登场,人家会哇一下,这个衣服哪里选的,虽然年代变了,但是文化传统还是不能丢的。”
“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在2011年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制作过程中西合璧,既有中国传统工艺,又有西方测量裁剪技术。定制一件旗袍,需要精确测量人体36个部位的尺寸,老师傅们各个都已练就“眼睛就是尺”的绝活。“做这一行差不多要四十多年了,手熟尔。”
而龙凤旗袍制作工艺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其装饰工艺,“镶、嵌、滚、宕、绣、绘、镂、雕、盘”,这九个字,稍微一试其中的“嵌条工艺”,便可知内里门道之深厚。
“太远了,针插远了,针脚,我们讲要‘一寸十三针’。”光是一个“嵌”,就要做到针脚细密,边缘服帖。滚边工艺则要将布条裁制成滚条,再将滚条在旗袍的袖口或者领口包边抛光。“看着很简单的线条,要做到前后一致,整件衣服上的领口袖子,插口的滚边,全都是一样宽窄。”
对传承人们而言,旗袍不只是一件服饰,每一次穿针引线,都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为了让这门传统技艺能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店里还推出了体验课程,每月一次对外开放,由两位99年的第五代传承人,带领大家手把手制作,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市民称:“打破了我对盘扣的固定印象,不仅是固定在衣服上,还可以做摆设,让我感觉到了非遗技艺的魅力。”
去年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被带到了法国,让更多海外观众,也有机会感受到中国传统非遗的魅力。现在甚至还有国际学校的老师,已经准备把龙凤旗袍,定位今年学生来游学的其中一项互动课程。国际学校研学团队老师向兰君表示:“学生到上海来,了解上海的城市文化,非遗也是整个行程当中的一个板块,国际学校的学生,我觉得他们应该更需要对我们中国文化 有更深入的了解,当他们走出到海外的时候,能够把这种文化传递给其他国家的人。”
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吴雨婷对此也很乐观:“文化的传播是需要一点时间的后滞性,前两年我们一直给大家推课程,现在他们开始主动打电话,甚至来到门店,说你们是不是有这样的一些体验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找到我们,我觉得非常好,能明显感受到喜欢的人多了,接受度也高了。”
新春到来,旗袍店里的陈设焕然一新,符合年节氛围的旗袍,被挂到了最显眼处。
而两位Z世代的传承人,则在直播间里给大家拜起了年。“新的一年,蛇来运转,金蛇衔财,刷刷小红心,点点赞哦。”
春节添红装,新年迎吉祥。一袭旗袍闪耀着海派文化的璀璨,也传递着对新年旗开得胜的期盼与祝福。
看看新闻记者: 刘逸然
编辑: 尤颖慧
摄像: 丁家伟
责编: 李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