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领袖人物都知道,延安八路军里有一位英国贵族传奇人物迈克尔·林赛,中文名林迈可。他首先是加拿大共产党人白求恩的朋友,后又成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吕正操、萧克、聂荣臻的朋友,最后成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贺龙、叶剑英等中共领导人和八路军将领的座上宾。他还是燕京大学经济学讲师,八路军的无线电专家,“新华社延安”电讯发报机的发明者。面对这些头衔,林迈可给自己的定位却是:“以外国非共产党员的身份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工作。”
林迈可(Michael Lindsay),1909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父是历史学家,父亲则是哲学家,曾任牛津大学贝里奥学院院长,并在1945年受封为伯克男爵,成为英国上议院议员。
林迈可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在牛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经济学、哲学以及政治学,并于1936年顺利毕业。
1939年8月6日, 在晋察冀边区司令部,聂荣臻与林迈可、白求恩。
1937年,林迈可受北平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之邀,担任经济学导师,并领导创办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在前往中国的轮船上,林迈可结识了加拿大医生诺尔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这位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经历和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的描述给林迈可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林迈可见到了著名作家冰心。冰心是燕京大学文学院的教授,也是林迈可的同事。她建议他取中文名字为“林迈克”。林迈可觉得这个中文名字不错,但为了与众不同,他决定将“迈克”改为“迈可”。因此,他的中文名最终确定为“林迈可”。
在晋察冀军区的林迈可和一部无线电发报机。摄影者为沙飞。
从1939年开始,林迈可与李效黎(1916—2010 年)一起,冒着巨大风险,将医疗以及各类技术物资从被日军占领的北平偷运出来,输送给共产党的地下组织。1940年,林迈可在重庆任英国使馆新闻参赞,后复返燕京大学执教。
1941年6月25日,林迈可与李效黎在燕京大学举行婚礼。
1941年6月,林迈可与李效黎结为夫妇。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宪兵冲进燕京大学,开始逮捕包括林迈可在内的一切反日的中外人士。幸运地从德国友人口中提前获悉消息的林迈可携妻子,在日军抓捕前10分钟,开着校长司徒雷登的汽车成功逃出燕园,奔赴北京西山,投奔了同样秘密帮助共产党抗日的法国医生贝熙业。随后,林迈可一家,辗转抵达晋察冀边区和延安,奋不顾身地同中国军民一起投入了抗日战争。
他们起初待在晋察冀边区,林迈可在那里担任军队无线电部门的技术顾问,李效黎教授英语课程,并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1944 年 5 月至 1945 年 11 月,他们居住在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林迈可担任八路军(即第十八集团军)的技术顾问以及新华通讯社英文新闻处的顾问,而李效黎教授英语课程,为美军观察组(也被称为 “迪克西使团”)成员辅导中文,并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
林迈可、李效黎一家四口从中国返回英国后的合影。
林迈可与李效黎在华盛顿,1970年。背后挂着的是阎锡山写给两人的“惜别赠言”。
抗战胜利后,林迈可返回英国,在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从事学术工作。他所留下的 “林迈可家族收藏” 中包含众多珍贵照片,这些照片有的被收录在他本人所著的《未知的战争:1937—1945 年的华北》以及李效黎的回忆录《勇敢的梅花: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与游击队同行》等书籍中,为后人了解那段特殊历史时期提供了直观且珍贵的影像资料,他也因其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诸多贡献而被人们铭记。
今天继续分享林迈可家族收藏的这部分抗战时期的珍贵照片,从1937到1945,他以一位外国友人的身份拍下了那一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见证了一场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抗战史。
第一辑:
第二辑:
第三辑:
第四辑:
第五辑:
正阳门前的辅大示威图。1935年。照片应该是林迈可收集在自己相册中的。
日本士兵坐在一辆装甲车上。照片不知具体拍摄时间,或为卢沟桥事变后。
1937 年 7 月,驻守在北京卢沟桥的第 29 军士兵,手持 ZB-26 轻机枪。
一辆损坏严重的汽车。
正在挖战壕的人们。
士兵们齐步前进,不知具体是什么部队,也是29军士兵?
一排排士兵手持刻有汉字的棍棒,大致能看出有“人人爱路“,”万民享福”字样。
城门口附近城墙上的中国士兵。拍摄者为James D White。
手持望远镜的日本军官和躲在堤岸后的士兵。
一人举起戴白手套的手敬礼。似乎是宋哲元。
工人们正在干涸的河床上修复一座桥梁。
一名线路工在电线杆上检修线路。似乎是一名日本兵。
关于日本空袭的宣传海报,“对日抗战之末路与夫明朗华北之建设”。西南画着“蒋介石焦头烂额”。
士兵们围观火炮。
护送林迈可的队伍穿过玉米地,1938年。
护送林迈可的队伍。
1938 年,河北,正在阅兵的士兵和围观群众,远处有一座楼阁建筑。
村庄街边的一个小集市。墙上有标语:合理负担,第六大队政宣。
孩子们在一栋建筑物外摆姿势拍照。
士兵们坐在阴凉处,听一位演讲者讲话。
护送林迈可从冀中穿越平汉铁路前往五台山的八路军队伍。
带着财物涉水过河逃难的村民。
1938年,在阜平,一名骑马男子与另一名男子涉过沙河。
一名中国军官正在检查打开的行李箱,里面有书籍、照片和头盔。
修复(或拆除)受损建筑。左边房屋墙上是日本人的宣传语:“东亚和平”。
狼牙山区的游击队员。
士兵们在田里锄地,其他人在播种。
士兵们铺盖和武器排成一排。
一个临时制作的探照灯。
煤矿铁路桥上一座小山上的碉堡。
在一处祠庙建筑屋檐下晾晒的玉米。
正在修筑石墙的八路军战士。原图中文注释:冀东八路军打入伪满,把“人圈”彻底破坏。
孩子们将挖出的石头铲进篮子里,用于修路。
一堆弹药、靴子、电线、瓶子、一支步枪和一把剑 —— 很可能是缴获的日军装备。
一批电话设备。或许也是缴获物资。
一辆脱轨的机车和受损的火车车厢。不知是否与铁道游击队有关。
赶着驮着麻袋的骡子的男子,经过村庄旁的田地。
欢送战斗英雄。民兵、村民和战士们聚集在一起。
一名男子在毛主席画像前讲话。
村庄中孩子们都赤膊,大人们站在后面,好奇地望向镜头。后面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标语。
儿童们被组织起来欢迎外国访问者。
戴着墨镜的林迈可,与四名护送者站在雨中的田野里。
人们在村子里搬运包括食物在内的物品,或许是得知了日军要来扫荡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