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故事,非封建迷信,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旨在修心明性,启迪智慧,请读者朋友注意辨别。
唐朝长安城的寒冬夜,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整个城市都笼罩在一片银白的寂静中。韩秀才坐在书房中,眼中闪烁着无尽的疲惫。
三年来,他时常梦见别的已故亲人,唯独母亲从未在梦中出现。每每想到这里,他的心便隐隐作痛。
母亲生前为他操劳终老,临终时她唯一的心愿便是看到他金榜题名。然而,母亲去世后的这些年,韩秀才心头始终有着一个未解的结。
一、
一夜,他独自坐在书房中,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不禁忆起母亲生前的点点滴滴。
那时候,冬日的雪花飘落时,母亲总是为他煮上一碗姜汤,生怕他受寒。而现在,这些曾经温暖的记忆,只能在梦中悄悄回荡。
然而,夜深人静时,韩秀才的心情变得愈发沉重。最近他时常做一个梦,梦见自己在浓雾中寻找母亲,可每次都只能看见一个模糊的背影。每当梦醒时,他不禁深感失落,心中空荡荡的,仿佛失去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正当他陷入沉思时,书房的门突然被推开。一阵寒风吹进屋内,油灯的火苗剧烈地晃动。
韩秀才抬起头,只见门外站着一位白发老者,身穿绯色官服,手持玉笏,神情慈祥。他那双眼睛似乎能看透一切,带着深邃的智慧。
“韩生,不必惊慌,”老者微笑着说道,“我是本地城隍,今夜特来为你解惑。”
韩秀才猛地一惊,连忙跪下行礼:“小生有失远迎,还请城隍爷恕罪。”
城隍爷挥手示意他起身,“起来吧,我知道你一直在想,为何母亲从不入梦。今天,我来为你解答这个疑惑。”
韩秀才心中充满了疑惑,却又忍不住一阵期待,赶紧起身,“城隍爷,若母亲未曾入梦,必定有原因,究竟是为何?”
城隍爷微微一笑,示意他跟随自己:“走吧,随我来,我将带你一探究竟。”说罢,老者的身影渐渐模糊,整个书房的景象也开始扭曲变形,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当韩秀才再次睁开眼时,发现自己已经来到了一片陌生的地方。四周雾气缭绕,隐约可见高大的城墙矗立在远处,城墙上燃着莹绿色的灯火,照亮了整个夜空。这是一座他从未见过的城池,神秘而庄严。
“这里是阴司府衙,”城隍爷的声音从身旁传来,“人死之后,都要经过这里。每个魂魄根据生前的善恶功过,都会被安排到不同的去处。”
二、
他们穿过重重门户,来到一间宏大的殿堂。殿内灯火通明,几十张案桌井然有序,每张桌前都坐着一位判官,正专心致志地翻阅着卷宗。这里的氛围庄严肃穆,让韩秀才不禁感到一阵敬畏。
“你看那位穿青衣的判官,”城隍爷指着其中一位神情专注的判官,“他生前是你的舅舅,因一生清廉,死后在阴间做了判官,负责审理生前不孝之人的案件。他常常得闲,这才时常入你的梦。”
韩秀才仔细一看,果然认出那位判官就是他的舅舅,只见他神情专注,案头堆满了卷宗,每一本都记载着生死善恶,似乎在审理着无尽的命运。
“这些卷宗里记载的是什么?”城隍爷问道。
“这些是人间的善恶簿册,”城隍爷继续解释,“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所作所为都被记录在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天理循环,从未有差错。”
随着城隍爷的引导,韩秀才的心中开始浮现出疑问:“那么,母亲究竟去了哪里?”
城隍爷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带着他继续走向更深的地方。他们经过一片幽静的院落,院中梅花盛开,香气四溢,周围环境愈发清丽。而在水边的亭子中,几个老者正闲适地下棋,神情怡然自得。
“那位穿灰衣的老者是你的祖父,”城隍爷解释道,“他生前为人和善,过世后便黯然在这里清修。你有时梦见他,是因为他时常过来看看你。”
韩秀才不禁低声感叹:“原来如此,梦中出现的祖父,真的是他。”
城隍爷微笑着点头,目光闪烁:“是的,善良的人在阴间的生活往往也是逍遥自在,作恶之人则要承受他们应得的苦报。”
但就在此时,韩秀才急切地问:“那我母亲呢?她又在何处?”
城隍爷的语气温和,似乎在诉说一个早已注定的安排,道出了韩秀才母亲所在之处,让韩秀才十分吃惊,没想到母亲竟然在那个地方。城隍爷的话也让我们知道了,为何逝去的亲人不会来找我们。城隍爷缓缓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