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窃取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在众人的骂声中成了大风,虽然说他没得意,两天就一命呜呼,但在临死前还是觉得有三个人能救中国。
而在民国初年。这三人似乎能继承大统,成为救国救难的活菩萨,那袁世凯的眼光究竟如何呢?被赋予希望的这三人究竟又是谁呢?他们真的最后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救命稻草吗?
袁世凯在清末最后的几年里扶摇直上。成为当时满清政府最能信任的人,在他的运筹帷幄下,他又逼走了孙中山,成为中华民族最高的掌权者。
但他最后没蹦跶多久就离世了,在他的心里依然想着如何统治中国,就算在临死前还对家人表示:挽救中国的有三人,而这三人就是段祺瑞、黎元洪、徐世昌。
当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人看到手中有兵的黎元洪,就想让他起义,推翻清政府,所以黎元洪的地位是水涨船高。
其实虽说自己后来成为革命党人。但其实黎元洪在湖北是被张之洞推举上去的。
当年他在湖北一直忠心耿耿的防范各地起义,结果武昌起义爆发,当时同盟会的领导都不在武汉,这才把黎元洪揪出来当了总统。
而在清政府被推翻后。他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孙中山第一任副总统,而因为自己在湖北的威望很高,所以袁世凯相当看好他。
而在1912年,他还帮着袁世凯镇压革命党人,所以袁世凯对他特别的信任。
此时的黎元洪是袁世凯的左膀右臂,所以一旦有任何事,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黎元洪。
而在1916年的时候,黎元洪成了民国大总统。不过他手里没有实权,完全是一个傀儡。
此时,袁世凯已经死去,他的心里还依然惦记着黎元洪。但在他心里那个能统领中华民族的男人压根就不敢与总理段祺瑞抗衡。
黎元洪得益于张之洞的推举,而段祺瑞的贵人则是李鸿章,当年李鸿章在清末知道再不革新就会被淘汰,所以创办了北洋武备学堂。
而一心从军的段祺瑞就这么去军校学习,这才渐渐走上了从军路。当年段祺瑞一身武力,但一直不受赏识。
可因为清政府的摄政王载沣却给了他一个机会,当年清政府觉得袁世凯有问题想杀之后快。
而此时是段祺瑞弄了一个假政变,让载沣有后顾之忧,这才放过了袁世凯,有了这层关系,两人过命的交情就弥足珍贵。
这下袁世凯对段祺瑞无比感激。而且还是他们两人与其他北洋将领逼着宣统退位,就让袁世凯就登上了高位。
所以在袁世凯的眼中,段祺瑞是自己人,所以他很看好段祺瑞上位。
后来段祺瑞也掌握一段时间的事情,但当时军阀开始混战。他还没控制中华民国几年,就在各路军阀的打击下被迫下台,在天津租界中躲了起来。
徐世昌与前两位比起来,小时候就幸福的多,前面两位是出身卑微,而徐世昌从小就受到当大官的。
他不仅中了举人还中了进士,还在天津练兵的时候遇到了袁世凯,可以说,徐世昌就是袁世凯的左右手,也是他最信赖的人之一。
本身徐世昌为人沉稳,做事踏实,威望相当高。
袁世凯很看重徐世昌,无非就是因为他虽文质彬彬,却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下能稳住东北的局势。
袁世凯曾预言过有三个人未来可以拯救中国,这三个人领导能力相当厉害。
所以袁世凯思来想去,这位文人并不是操老爷,动动嘴皮就能解决问题。这太好了,所以他当年是相当佩服徐世昌的。
当年黎元洪、段祺瑞匆匆下台,段祺瑞非常不满冯国璋,所以抱着宁愿选个不顶事的上台,也不能让实力强劲的冯国璋掌握实权。
徐世昌并不是打打杀杀的武将,他是一介书生文质彬彬,看起来又人畜无害,十分让段祺瑞放心。
所以当年在段祺瑞与冯国璋之间,夹着经常调解矛盾的徐世昌,说实话,当年在民间到处都是讨伐军阀的声音。
但渐渐就有一些人想换一种方式解决,而这一下本来就温文尔雅的徐世昌就出现在各位掌权者的面前。
虽然各位军阀老爷们也明白谁有实力谁说话,但对于民间的基调,似乎蹦出来的徐世昌是社会舆论中最好的代表,尤其是徐世昌还如此好拿捏,不推举他,推举谁呢?
在世人的期盼下,一直主张以和为贵的徐世昌,在1918年的秋天就成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宝座。
但那个时候,中国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徐世昌这种文人的作用不大,徐世昌也明白自己的地位如何,能耐又如何,所以他没过几年辞职不干,成为一个真正的书画家。
可以说,袁世凯在临死前提出来的三人多少都有点本事,但他死后,中国各地军阀混战的局面形成。所以他再看好这三人,也没能救中国于水火中。
推荐《历史深处的民国》
你是否渴望探寻真实又生动的民国历史?《历史深处的民国》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这本书以独特视角,将 1840 - 1945 年间的大事件串联,从经济、文化、外交多维度展现民国风云。
书中既有林则徐虎门销烟、辛亥革命的热血,也有北洋军阀的纷争,更有国共合作的波澜壮阔。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历史不再是枯燥的编年记录,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袁世凯的挣扎、孙中山的抱负,都跃然纸上。读它,如同置身那个跌宕起伏的时代,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温度。
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想了解民国的人,都能在书中找到惊喜,开启一场震撼心灵的历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