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咸丰皇帝下令杀掉左宗棠,左宗棠连夜找到胡林翼求助,然而,胡林翼却无奈地说:“皇命难违,我救不了你,眼下能救你的只有一个人。”
那个人叫肃顺,是晚清宗室,当朝权臣。而当时的左宗棠,还没有成长为柱国大臣,在有些人眼里,是个随时可以轻松碾灭的小人物。
而这次左宗棠之所以会被斩首,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他和另一个善于操控权力的大臣樊燮不对付。
樊燮这个人不是一个良善之辈,与其说他是一名臣子,不如说他是一名割据一方的土军阀,由于缺乏斗争经验,左宗棠被这个人可是害惨了。
一切都得从左宗棠成为骆秉章幕僚时开始说起。
当时左宗棠气运不济,连续考了几次科举都没有成功中第,要不是他的妻子一直在支持他继续读书,他还真的可能坚持不到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时候。
后来左宗棠便开始沉淀下来,他发觉自家一昧死读书对以后前途根本没有什么用,便开始学习农业书籍,也看一些兵书,视野开阔后,左宗棠一鼓作气,终于获得了举人身份。
那个年纪的左宗棠已经不再贪恋更高的学术成就,于是便一苇扁舟,乘船出游。
这段经历让他幸运的遇到了当时整个中国看事情最清晰的人——林则徐
林则徐爱才,一眼就看出左宗棠绝非一般的凡夫俗子,便鼓励左宗棠入仕,并且给他种下了日后收复我国大好河山和领土的种子。
得到了林则徐的鼓励,加上当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义闹得正凶,左宗棠便决定试着去当当时的总督骆秉章的幕僚,帮助骆秉章处理当时面临的各种难题。
不久后,由于左宗棠的出谋划策,加上左宗棠军事方面还真的有很深刻的见解,骆秉章治理的地区的太平军还真的没有攻下这里,城内一片和平景象。
但到了这时,考验左宗棠成色的难题,也就悄然到来了。
樊燮这个人在抵抗太平天国起义时,总是不怎么出力,但是在左宗棠帮助平复太平军引来的骚乱后,樊燮却大言不惭的宣称自己是整个过程中帮助骆秉章最大的功臣。
如果是这样还好,左宗棠自然不会和这样的人计较。
但樊燮是个会闹事的人,左宗棠得到升职后,他见到左宗棠时不仅不拜见问好,反而嘴一撇,嘲笑左宗棠一个举人出身,凭什么让老子给你点头哈腰。
左宗棠当时年轻,一个没忍住扇了樊燮一巴掌。
正是这一巴掌让樊燮破防,他养尊处优已久,还没见到有谁敢在他头上动土的,于是他便在后来向咸丰皇帝诽谤左宗棠,说左宗棠有收买人心之嫌。
樊燮还添油加醋,分析左宗棠在湖南种种行为分明是在操控军务,置朝廷权威于不顾,这可让咸丰皇帝恼了,因为他最痛恨臣子心怀叵测,不以他为尊了。
于是咸丰命令樊燮处理左宗棠,非常时刻可以“先斩后奏”。
樊燮很得意,这是他害人的惯用手段,于是他拿着这封旨意,堂而皇之的去找左宗棠,打算把左宗棠就地正法。
当然,这种人往往目高于顶,这样需要严格保密的事情他竟然透露给了外人,左宗棠也得以提前知道自己遇到了祸事。
于是便发生了故事开头那一幕,当时左宗棠也不确定肃顺这位实权人物究竟能不能救自己一命。
好在肃顺待人接物都非常公正,了解到来龙去脉后,他也觉得要保护左宗棠。
或许保下左宗棠,对大清皇室来说,是极有利的(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还真的验证了肃顺当时决策的正确性)。
于是,肃顺联合在朝堂上有话语权的潘祖荫,一起作保保下了左宗棠。
后来咸丰皇帝也觉得事出反常,一查还真的是樊燮血口喷人,皇帝一气之下把樊燮贬黜,也算是印证了恶人自有恶报这句话了。
(参考:董蔡时,王国平著. 《生与死 胡林翼的儒将人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