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有这样一位大总统:
他的名字或许并不为大众熟知,但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却是一个绕不开的历史人物。
他不仅是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二次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甚至还是直接策划者。
他,就是被政坛人士称为“水晶狐狸”的民国第五任大总统徐世昌。
最值得一提的是,徐世昌在当政中国元首的3年时间里,用敏锐的眼光和独到的魄力,先后收复了180万平方公里土地,对我国贡献巨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徐世昌,了解一下那位显赫一时的历史大人物。
徐世昌与袁世凯
徐世昌,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水竹村人等。
祖籍浙江宁波鄞县,1855年出生于河南卫辉府(今卫辉市)一个官宦家庭。
徐世昌幼年丧父,母亲对他的教育十分严格。
当时虽家境贫困,但依然典当了财物聘请教师教授徐世昌,并亲自监督他的学习。
徐世昌自幼聪颖好学,17岁时因善书小楷,随叔祖父充任县衙文案。
18岁时,徐世昌凭借出众的才华,成为某知府的文书助理,负责函札和会计工作。
那时起,他以文会友,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之人。
24岁那年,他为准宁县知事治理文牍,机缘巧合下认识了袁世凯。
当时袁世凯见他虽衣衫褴褛,却神采飞扬,谈吐间尽显雄心壮志与满腹经纶,不禁赞叹道:“菊人,真妙才也!”
此后两人一见如故,结下了深厚友谊。
那时,徐世昌和弟弟徐世光因家境贫困,无力前往应天府参加乡试。
袁世凯得知后,慷慨解囊,赠银二百两作为盘缠,让徐世昌兄弟二人前去科举,最终二人双双中举。
正是袁世凯的那份慷慨相助,让徐世昌对袁世凯心存感激,也为他们日后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年后,徐世昌再次科举成功,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转任编修。
编修虽是七品官,俸禄微薄,生活清苦,但徐世昌并不在意。他深知京官具有接近上层人物的优势,因此他执意选择留在京城。
他在翰林院一干就是九年。
期间他从未办过一次学差或试官之类有利可图之事,一直兢兢业业,克己奉公。
到了第十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徐世昌迎来了人生转折点。
那一年,袁世凯开始发迹,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举荐,以道员身份前往天津小站训练新军。
当时,他仿照德国军队的建制,组建了一支近7000人的“新军”,并开始网罗各方人才,以掌控和训练那支新军。
那时,袁世凯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徐世昌。
1897年7月,袁世凯征得徐世昌同意后,写了一道条陈,亲自赶往北京,面陈光绪皇帝,奏请外放徐世昌。
最终,徐世昌被任命为新军的负责人前往天津,那一年徐世昌42岁。
在小站的两年里,徐世昌不仅帮助袁世凯处理各种琐事,还在运筹帷幄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袁世凯生死攸关时的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