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是一部现代化的历史,可用“古今之变”形容;

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是一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可用“3000年未有之大变局”描述。

但究竟什么是现代化、为什么要现代化、怎样才能现代化,往往莫衷一是。

事实上,所谓现代化,其实是一场在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四个维度上,对传统的全面革命。

革命一:文化上,变神圣为理性



首先,传统社会是一个“神圣”社会。

世上的一切都被赋予了某种“神秘”因子。因为神秘,不可言说,变得有力量,不可反抗。

比如,万事万物都是神圣的。人们普遍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事物背后,有神灵或妖魔统治,通过法术可以讨好或祛除。

传统是神圣的。人们认为传统保证了当下生活的安泰,侵犯传统意味着对祖先的背叛、对神灵的亵渎。

团体也是神圣的。团体中的权威,如国王、领主、族长,神圣不可侵犯,而他们之所以具备这些权威,只是因为年龄、性别、经验或习俗等因素,没有道理可言。

而现代化后的现代社会,人们不再相信这些神秘力量,而是以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理性态度看待一切。马克斯·韦伯称之为“祛魅”和“理性化”。

自然不再神秘,无非是一些“理化生”的规律;

传统也不再神秘,是可以突破和批判的对象,甚至打破传统是被鼓励的。因为这意味着进步和革新,而传统则意味着保守和落后。因时制宜、与时俱进,是对社会成员思维的基本要求。

集体的看法也不再神秘,个性化思考开始被鼓励,甚至有人认为,群体意识必须予以检讨,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

总之,现代社会是一个理性社会。现代化是理性取代“神圣”的过程。

但是理性的建立并不容易,反理性的“复魅”才是常态。艾恺在《持续焦虑: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就发现,很多国家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都曾打起浪漫主义、传统主义、复古主义的旗帜,反对现代化。

革命二:社会上,变集体为个人



其次,传统社会还是一个集体社会。

传统社会中,个人往往依附于集体存在。个人的一切生活、教育、娱乐需求都是在家庭、宗族、村落等共同体内完成的。因此,共同体天然重要,为了共同体可以随时牺牲个人。

而共同体内部,则流行特殊主义原则,即对人不对事,或费孝通所谓的“差序格局”。内外、远近、亲疏不同,权利、义务、规则也就不同。熟人、血缘、地缘近的人自有一套规则,不存在抽象普遍的原则。

而现代化后的现代社会,团体不再是天然的,而是契约缔结而成的。亨利·梅因称之为“由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团体不是个人为之献身的目标,而是实现个人需求的手段。比如,个人参与企业,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参与工会,是为了满足获取权利的需要;参与学校,是为了满足获取知识的需要。个人对团体,除了负有契约内的责任之外,不再有依附关系。

“对事不对人”普遍主义原则也得以确立。人们的待人处世,摆脱了血缘、地缘、私情等因素,主要依据原则,原则超越了私情。人的出生不再重要,评价完全依据能力和品德。

总之,现代社会是个人主义社会。现代化是个人取代集体的过程。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一书中,甚至认为个人主义是现代化最核心的要素,一切其他领域的现代化,都是从个体延展出来的;一切其他领域的现代化,都是为了捍卫个体。

革命三:政治上,变君主为民主



第三,传统社会还是一个君主大家长式的社会。

传统社会,依据传统或权威,统治者获得了合法性。君主、族长甚至父亲可以要求他人无条件忠诚。

在这样的统治体制中,政治都是恣意的,依赖于上位者的意志。整个官僚体系,如西方的包税官是国王赋予的权力,中国的官僚是皇帝赋予的职责。他们除了对上负责之外,没有任何限制,也谈不上有多高效与合理。

而现代化后的现代社会,民主成为了主流。托克维尔称之为平等社会。

平等民主社会的政治,个人的权利放到了核心地位,政治必须予以保护;民众高度参与政治,权力得到了制约,政权变更得以程序化、非暴力化。权力制衡、法治、选举成为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元素。

其次,高度“理性化”的行政科层制确立。新时代的行政机构呈现出如下特点:

依法行事。所有事情,都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允许办事人员恣意而行;

明确分工。所有工作,都划为不同的职务,由专业人员担任;

职级制度。所有人员,都处于上下级关系当中,具有不同的权限;

文书沟通。所有意见,都通过简洁固定的文书形式沟通;

客观公平。所有职员,公平对待所有人,不能偏待或歧视任何人。

总之,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科层社会。现代化是新制度取代旧制度的过程。

但民主化往往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转型的最大难题。钱乘旦在《现代化迷途》一书中就发现,很多国家的民主转型走上了军国主义的弯路,还有很多至今尚未完成。

革命四:经济上,变农业为工业



第四,传统社会还是一个农业社会。

传统社会的经济模式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家庭是主要的生产单位,也是消费单位。

手工业虽然也存在,但多是家庭小作坊模式,经济总量不大。贸易也多是成品贸易,分工很简单。

虽然也存在着一些资本主义因素,但多是冒险资本主义、投机资本主义、政治寄生性资本主义。

而现代化后的现代社会,首先工商业占据主流,四处可见的是大型工厂、商店、作坊乃至线上商城。分工变得极为精细,一支铅笔甚至都有上万道工序。农业虽然依然重要,但无论是规模还是从业者数量占比都不大。

其次,不停诞生产业革命,企业组织、产业形态、生产技术持续进步。每二三十年,工业形态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现代资本主义是韦伯所谓的“理性化”资本主义,它表现为自由市场经济,人们自由平等的交易,官商勾结、准入制度被视为对市场经济的伤害。整个商业体系中,理性元素无处不在。比如把盈利视为天职,为了更多的盈利积累资本,资本家生活节俭不奢侈,拒绝短视行为,组织结构合理等等。

总之,现代社会是一个理性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是现代工商业取代传统农业的过程。

这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态。所以,思想家们称之为“古今之变”。任剑涛在《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一书中发现,很多历史悠久的传统大国,其实很难适应这场古今之变,经常会用农业时代的思维思考现代工商业社会。

一部中国近代屈辱史,其实也是一部中国现代化史。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更是成为了民族崛起的首要目标。但不幸的是,大部分人对现代化的理解,只停留在了机械化、工业化、城市化、科学化等等的口号标签上,认识并不深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