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必知的经典金句,当代学者阐发的学识智慧

跟着傅杰教授领略《论语》里的人生智慧

基本信息


书 名:论语百句(口袋本)

作 者:傅杰 著

丛 书 名:中华经典百句(口袋本)

主 编:陈引驰

书 号:978-7-101-16916-4

出版时间:2025年1月

定 价:69.00元

开 本:32开

装 帧:平装加护封

字 数:180千字

页 码:458

CIP分类:B222.2-49

主 题 词:《论语》-研究

上架建议

传统文化/国学·哲学/普及读物/素质教育/畅销书

编辑推荐

1.精选《论语》百句,浓缩《论语》精华。中国人一生要学习的经典绕不开《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等等,书中收录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论语》经典语录八十余条。

2.旁征博引铸就别具一格的《论语》读本。市面上关于《论语》的著作不可胜计,而这本《论语百句(口袋本)》自成风格,各篇都选录或系注解阐释,或系援引发挥前修与时贤的相关文字,精心贯串,阐释解析精彩独到、耐人寻味。

3.语言精炼,内容丰赡。各篇文字少则几百字,多则千余言,无论长短,用语精炼让读者足以见识文字之美。所撰八十余篇文章,从学习、交友之乐到修己、为人,到读书、从政、治国,到仕隐、贫富、义利,多角度阐释解析《论语》的精妙,读来可以锻炼气质,从中获取传统智慧的力量。

4.超高人气名师傅杰《论语》课精简版。傅杰教授曾师从国学大师姜亮夫和思想家王元化,学养深厚。先后执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与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深受学生敬爱,更尊称其为“傅子”;所开设《论语精读》课程曾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二十余年长盛不衰。在喜马拉雅上播出的一百五十讲《论语》课,有着13.5万的订阅量,近900万的播放量,推荐值高达95%,好评无数。读者可在百句之内,跟着傅杰教授领略《论语》里的人生智慧,感受知识的趣味与阅读的愉快。

5.制作精良,形质兼美,时尚小开本,便携好读。平装锁线装订,可让图书平展开来;版面文字横排与竖排的结合、字体字号的设计、山水竹石等图片的适当补白,又选取红、蓝专色精印,使得版式简约而精致。从内而外的精雅装帧设计到别具一格、见解独到的阐释解析,从形式到内容精心为读者打造名家讲《论语》的大众普及读物。

6.跟名家共读经典。封底和后勒口分别附有喜马拉雅中华聚珍音频课和“中华经典共读会”二维码,扫码进入,即可跟着名校名师一起学习中华传统经典。

内容简介

“中华经典百句”和“中华经典通识”系列丛书,是中华书局推出的当代各领域名家、大家讲读中华经典的“大家小书”。“中华经典百句”,选取国人必知的经典金句,纵横古今、贯通中西地进行讲解和阐发,导引读者轻松自由地汲取中华经典的文化菁华,建构立身处世的精神世界。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为主要内容的《论语》为中国的社会、政治和伦理的主要思想提供了基础,是重要的儒家经典。浙江大学傅杰教授从《论语》中甄选百句,引录众家注解以及相关论说,通过别具一格的精心贯串,带领我们领略《论语》里的人生智慧。

作者简介


傅杰,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特聘教授。著有《傅杰文录》 四卷(包括《文史刍论》《序跋荟存》《书林扬尘》《前辈写真》)、《旧籍新书经眼录》等,编有《论语二十讲》、《二十世纪中国文史考据文录》、《王国维论学集》、《章太炎学术史论集》等,参编有《王国维全集》、《章太炎全集》、《姜亮夫全集》、《古文字诂林》等。在喜马拉雅播出的一百五十讲“傅杰的《论语》课”受到听众广泛欢迎。

目 录

新版题记

关于《论语》

学习之乐

交友之乐

自得之乐

孔子年谱

安身立命之地

克己复礼

朝闻夕死

君子不器

为己与为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

毋友不如己者

修业门径

温故知新

学与思

知道不知道

读书与从政

治国方略

身正令行

君正莫不正

天下何以有贼

君子之德风

儒法之别

任人唯贤

君与臣

一言兴邦与一言丧邦

以人为本

敬而远之

从生去看死

孝的真义

不让父母担忧

尽孝之难

成人之美

中庸

对事不轻慢,对人不骄横

杀身成仁

以直报怨

诚信

三戒

四毋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三省吾身

人死留名

逝者如斯

松寒不改容

智者与仁者

以文会友

见贤思齐

讷言敏行

不患无位

或仕或隐

君子忧道不忧贫

无求饱,无求安

贫富之间

义利之辨

市侩主义

思不出位

乡愿

不盲目从众

恶居下流

失人与失言

愚不可及

辞达

困学

日知

理想生活

有教无类

因人施教

师徒言志

眼中哪复有馀人

大智若愚

黯然神伤

探病实录

眼见为实

诗·礼·乐

诗礼传家

美善合一

老去增年是减年

后生可畏

孔颜乐处

待价而沽

想入非非

不怨天,不尤人

无可奈何花落去

日月经天

索引

后记



精彩章节

朝闻夕死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第四》)

人是有文化——也就是能“闻道”的动物,没有文化——也就是不曾“闻道”,就跟其他动物没有了差别,人生独有的意义与价值都无从体现,生也就等同于死了。所以宋人黄晞称:“生而不知学,与不生同。”(《聱隅子》)所以明人钱宰称:“盛衰固常理,何必金石坚?朝闻庶有得,夕死不愧天。”(《拟古》)所以清人魏源称:“不闻道而死,曷异蜉蝣之朝生暮死乎?”(《默觚上·学篇十四》)《汉书·夏侯胜传》记载,汉宣帝即位之初诏议立武帝庙乐,名儒夏侯胜以武帝“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根本“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被指控为非议诏书、毁诬先帝而下狱并处死刑,而他泰然自若:“议已出口,虽死不悔。”跟他一起被捕且同样被判死刑的还有受其牵连的丞相长史黄霸。两人身在牢房:“霸欲从胜受经,胜辞以罪死。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胜贤其言,遂授之。”胡文辉称:

我觉得,这句话或许是我们祖先最伟大的话语之一,不仅代表了人类的求知欲望,更代表了生命的积极精神。我过去在《中国早期方术与文献丛考》的跋里,引用过马丁·路德的一句话:“即使知道明天世界毁灭,我仍愿在今天种下一棵小树。”这跟孔子、黄霸所言,也是意蕴相通的。 (《学问的人生——怀张晖》)

与之前后辉映的是焦竑《玉堂丛语》中的记载:

石首杨文定下锦衣狱,与死为邻。公励志读书不止。同难者笑之曰:“势已如此,读书何为?”曰:“朝闻道,夕死可也。”

孔子并不讳言“死”与“短命”之类的字眼,遣词的直白正体现了态度的通达,受到钱锺书的一再推崇。在用英文写的《还乡》一文中,他向外国读者介绍:

中国古典哲学的很大一部分也是关于死亡的诠释,教人如何面对死亡。不过,由于中国古代哲学家对来世和不朽的信念过于含混,以至不能为生命的终结提供任何安慰或意义。他们考察人生时想必会和阅读神秘小说一样感到不满,因为最后一章都下落不明;且死亡仅仅是恐惧,与诱惑和未知基本不相关。他们因此试图以化解死亡的方式来解释死亡,如称其为悬解、安息(“息我以死”),更常见的说法则是回家。……但只有在归于列子名下的著述中,上述观念才找到了最具雄辩性的表达。在对生死代谢发表了长篇议论后,列子云:“鬼,归也,归其真宅。”接下来的论述类乎Raleigh关于“死之伟大”(mightie death)的告白:“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古者谓死人为归,则生人为行人矣。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世必谓之狂荡之人矣。”(《列子·天瑞》)这番话说得很豪气,很漂亮。但总让人觉得有点像黑屋中独处的孩子靠锐声唱歌给自己壮胆。这种雄辩术体现了内心深处畏惧死亡的人以漂亮言辞自慰的需要,他借此说服自己死并非死,而是别物。孔子的态度则更为无畏:他诚实地面对死亡,并直言不讳:“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相对于这种坦然接受天命的态度,悬解、安息、还家等说辞看起来就像是麻醉灵魂的冗词赘语,徒然暴露出嗜酒者无酒喝式的恐慌。 (龚刚译)

在用文言写的《谈艺录》一书中,他向本国读者介绍:

释老之言虽达,胸中仍有生死之见存,故有需于自譬自慰。庄生所谓“悬解”,佛法所谓“解脱”,皆尚多此一举。非胸中横梗生死之见,何必作达?非意中系念生死之苦,何必解脱?破生死之执矣,然并未破而亦破也;忘生死之别矣,然未即忘而亦忘也。宋儒所谓放心而未心放者是也。《论语·里仁》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明知死即是死,不文饰自欺,不矜诞自壮,亦不狡黠自避,此真置死于度外者。

美学家王朝闻晚年或与会,或登坛,介绍者几乎没有例外地称其为“王朝(cháo)闻先生”。王氏一忍再忍,终于忍无可忍,专门撰文声明:我叫王朝(zhāo)闻,不叫王朝(cháo)闻,自述本名乃王昭文,以早年就读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时与同学重名,遂以孔子这句名言中的前两字取而代之,既不变读音,又借此寓志。今人莫明其义,误读其音,不但听来逆耳,而且完全湮没了其命名的用心。正是:

名不正则言不顺

是可忍孰不可忍

版 式 图


版式图1


版式图2


版式图3


版式图4


版式图5


版式图6


版式图7


版式图8


版式图9


版式图10


版式图11


版式图12

实 拍 图


实拍图1


实拍图2


实拍图3


实拍图4


实拍图5


实拍图6


实拍图7


实拍图8


实拍图9


实拍图10


实拍图11


实拍图12


实拍图13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