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学”(15)
《论语》中,经常看到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有“自找”的,比如子贡,主动问老师:“您觉得我怎么样?”
孔子半开玩笑地说:“你是一个器。”
器,不算负面评价,现在还有“成器”“大器”之类词汇;说一个人“成器”,已经是了不得的评价了。
问题是,孔子说过,“君子不器”,这就有点意味深长了。
君子不器,大意是说,君子不能像“器”一样,只有一种功能,不能光指望一门学问吃饭,要成为多面手。
子贡在孔子的“大学”中,学的是“言语科”。难不成是提醒子贡,不要过于追求词藻的华丽吗?
历史上,子贡是一个纵横捭阖的人物。齐国要攻打鲁国,为了拯救鲁国,子贡临危受命,游说于齐、晋、吴、越之间,一己之力,搅动整个春秋格局,救鲁国于危难。
他凭什么这么能?语言智慧,三寸不烂之舌,功不可没。
孔子说他是“器”,我们只能推测——可能是说他不能光依赖语言、口才,要做十项全能。这对资质过人的子贡来说,是一种更高的期许。
但孔子对他的语言天赋,显然是十分认可的。所以在子贡追问“何器也”的时候,他回复了一个词:“瑚琏也。”
瑚琏是祭祀时用的尊贵器皿,“国之重器”的代表。即便只是一个“器”,能到如此程度,也堪称大器了。
当然也有孔子主动、学生被动的评价,比如说樊迟是“小人物”,说宰予“不仁”等等。
正面评价最多的,就是颜回了。对自己这个徒弟,孔子不吝溢美之词。
越是如此,越抬高了我们的心理期待;一旦孔老先生对颜回的评价不那么高,我们就会好奇。
有一次,他谈到了颜回的“愚”。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意思是,孔子整天与颜回交流,颜回从来不反驳,好像很愚钝的样子。观察他私下与同学们的讨论交流,却发现他对问题的阐发、理解很到位,颜回不愚钝啊。
这段话的前后情境不详,但想来总是有缘由的:为什么孔子会说颜回“好像很愚钝”?
两种可能:一是其他人有这样的评价,二是孔子曾有这样的感觉。
不管哪一种,都是由表面现象引发的,即颜回在和孔子或者其他人交流的时候,经常“不违”,不太喜欢反驳别人,不爱质疑。
不爱质疑他人,不爱反驳,不喜张扬,常常被误会为不聪明,甚至愚钝。
类似例子不少。黄埔军校时期,蒋介石非常瞧不上两个不善表达的学生,在日记中毫不“吝啬”地表达了自己的鄙视态度。
这两个不善言辞,表面上十分愚钝的学生,最终把老蒋打了个屁滚尿流。
一个叫林彪,一个叫徐向前。
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是透过表面看到本质。老蒋差远了。
但如果过于内敛,是否就是好事呢?显然不是。
从孔子的观察来看,颜回对他虽然“不违”,但在同学们中间,依然能够侃侃而谈,发表见解。否则,就不会有“退而省其私”之语了。
前面提到的老林和老徐,也是如此,他们只是言简意赅、惜字如金而已,该说的时候、该说的地方,当仁不让。
即便如此,孔子还是对颜回提出了更高期待:希望他在自己面前,也能“当仁不让于师”。
颜回是智者,孔子更是智者,两人如果进行辩论,火花一定能照亮世界。
然而颜回内敛的性格,让世界错失了这一精彩。孔子只能无奈地说道:
“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
颜回啊,你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啊,我说什么话你都很高兴。
意思是,即便你不反驳,和我好好交流一下也行啊,你惜字如金,我就只是在向外输出;你发表意见,我也能有所收获,我也会提高啊!
这么一想,孔子真是太睿智、太谦逊了。颜回“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感觉自己对老师只能仰望;可孔子呢?竟然觉得自己还不够高,还需要继续学习、继续努力,甚至要从学生那里学习……
如此境界,亘古能有几人?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中国历史超好看(6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3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