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研究资讯

惊闻海南大学人文学院退休教授唐玲玲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1月31日18时在海口离世,享年90岁。谨此敬告,并致哀悼!


讣 告

海南历史文化研究专家、苏轼研究专家,海南大学人文学院退休教授唐玲玲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1月31日18时在海口离世,享年90岁。

唐玲玲先生祖籍广东,1935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195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1988年任海南大学文学院教授;1995年退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唐玲玲先生致力我国传统文化研究,与周伟民先生(2024年5月逝世)携手成为享誉业界的学术伉俪。她长期从事古代文史、唐宋文学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于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著有《东坡乐府研究》《苏轼文选》《东坡乐府编年注》《苏轼思想研究》等著作;与周伟民先生合著《中国和马来西亚文化交流史》《马来西亚诗歌创作本土化的个案艺术经验——奥斯曼阿旺和吴岸比较研究》等系列论著,搭建跨文化研究桥梁,此外还著有《论东方诗化意识流小说》《日月的双轨》等重要成果。两人退休后笔耕不辍,合著《南海天书——海南渔民 <更路簿> 文化诠释》《海南通史》《海南史要览》《海南金石概说》《宋耀如——宋氏家族奠基人》等著作,曾获海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等各项奖励。荣膺“海南省优秀教师”、“感动海南”十大年度人物等称号。

唐玲玲先生具有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美德,为人谦和,温婉慧中,淡泊名利。她一生兢兢业业、严谨治学、硕果累累,教书育人、循循善诱、足为后学典范。她为古代文学及海南历史文化的研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唐玲玲先生的逝世是海南文史学界的重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唐玲玲先生!

唐玲玲先生千古!

经与家属沟通,兹定于2025年2月7日(周五)上午八点在海口殡仪馆举行唐玲玲先生遗体告别仪式。

联系方式:

海南大学人文学院,联系人:刘申,联系电话:15120759664;

海南大学离退休人员服务中心,联系人:陈泰豪,联系电话:13098951631。

26年磨一剑 海南八旬伉俪学者倾囊修史传佳话

来源:新华社


周伟民(左)和唐玲玲从家属区走向图书馆(9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新华社】海口10月12日新媒体专电(记者赵叶苹)每天傍晚时分,海南大学校园里就会出现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相携着从家属区走向图书馆,20多年寒暑不易,节日不休。

他们是海南大学年过八旬的退休教授周伟民和唐玲玲夫妇,《南海天书——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的作者,这本打磨了26年的著述,成为南海维权强有力的史料佐证,即将出版的六卷本《海南通史》,更是耗费他们后半生的精雕著作。

二老治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从半百之年到年过八旬,他们花光养老金,走遍海南岛,只为年轻时的梦想——修一部中国人自己写的海南岛史。


周伟民在工作室内工作(9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26年磨一剑:《南海天书》捍主权

周伟民和唐玲玲教授,一位84岁,一位82岁,是《南海天书——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的共同作者。在这本著作出版前,担心“更路簿”文化行将消失的人们没想到,有一对伉俪学者,自26年前就开始了深入研究。

“那是1989年,民政部牵头编纂全国地名大辞典,海南卷的任务找到了我们。”周伟民说,陆地的地名很好办,茫茫南海287个岛礁洲滩成了最困难的一部分。

他们将目光聚焦到了沿海渔民,以及渔民手中的“更路簿”上,但“更路簿”是用海南方言记录,晦涩难懂,为了解开其中的秘密,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去问老渔民,逐字逐句翻译、记录。

“调查发现,是渔民最早发现了南海岛礁,在‘更路簿’里,渔民用日常生活用品给南海136个岛礁命了名,而且这本小册子已经出现了600多年。”周伟民说。

然而近年来,南海问题复杂化。“作为有50多年党龄的党员,我们意识到,有必要为南海维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周伟民说。

从此,两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拖着年迈的身体,自费租车、请翻译,再赴琼海、文昌,挨家挨户拍门访问老渔民。“年轻的渔民出海都用卫星导航,能看得懂‘更路簿’的老渔民越来越少。”唐玲玲说,有些老渔民家,他们就一遍又一遍去,一点一点揭开了“天书”的秘密。在过去搜集的12本“更路簿”的基础上,他们又新收集了12种。


唐玲玲在研究“更路簿”(9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2015年8月,经过两年时间潜心写作,26年调查、打磨、研究的著作《南海天书——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成功出版。这本著作在南海维权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出版,以无以辩驳的事实证明: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开发经营南海诸岛,而且中国政府长期对这片海域进行了有效管理。

“我们很感欣慰,今年7月13日国务院发表的中菲南海争议白皮书中,‘更路簿’就被作为证明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主要依据之一,里面的不少表述使用的是我们的研究成果。”周伟民说。

逐梦宝岛:志为海南修史书

“为海南写‘通史’,是我们年轻时的梦想,也是半百之年逐梦海南的起点。”两位老教授说,这还将是他们毕生奋斗的终点。

他俩是广东同乡、同班同学,1953年一同考进中山大学中文系,当时文史哲不分家,周伟民听了很多史学课,包括史学大家陈寅恪的课,对史学和海南岛产生了浓厚兴趣,但当时只有日本人小叶田淳为侵略海南而写的《海南岛史》,铭记着历史的耻辱。

“我们应该自己写一本海南通史。”周伟民在心中暗下决心。

1988年5月,55岁的周伟民偕同53岁的妻子唐玲玲,怀揣为海南修史的梦想,登上了建省不到一个月的海南。

“初来乍到,有很多不适应,带来的书很多不合用,研究资料十分匮乏。”唐玲玲说,“资料少有不便之处,也有好处,我们田野调查来的资料就会比较生动、有新意。”他们以海南原住民黎族为研究起点,展开大规模田野调查工作。


唐玲玲在工作室中工作(9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从1995年两人同时退休起,无法再申请课题的他们拿出养老金,自费租车、请向导、请翻译,走遍海南岛的沟沟坎坎,去得最远的一处黎族村庄,两个六旬老人徒步走了两天,涉水40多次。

他们不仅在岛内找资料,还自费去国外找。为研究海南南洋文化,他们跑遍了东南亚;为研究宋氏家族,他们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宋子文档案,待了一个多月,翻阅了62箱资料……

《凡俗与神圣——海南黎峒习俗考略》《宋耀如年谱》《海南家谱研究和海外移民实录》……退休20多年,他们的著述虽不算多却本本分量很重,有些著作掖在手里反复修改不出手。

对此,他们这样说:“我们从事的是遗憾的事业,多做田野调查、多查文献佐证、多做一些修改,就能少一些遗憾。”


周伟民在工作室查找资料,他的藏书贴满了各色书签(9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爱人”亦“敌人”:伉俪学者获网友盛赞

记者日前见到两位教授时,他们正分头伏案查阅资料,为《海南通史》定稿做最后的核校。“要抓紧完成手头的工作。”唐玲玲说,自从她年初摔了一跤后,前后进了三次医院,身体日渐虚弱,时间变得紧迫。

二老志同道合、相扶白首,所有的著作都共同署名,每一本藏书都写着“周唐藏书”,一起下乡调查,一同伏案研读,互相修改文章,但他们并不互称“爱人”,反而视彼此为“敌人”。

原来,“从1953年开始写作起,我们俩确定了一个原则,对执笔者文章里的错误,要当成敌人来消灭。”周伟民说。

“有时候唐老师的文章她舍不得改,就会吵,吵了以后她就哭,哭了以后就不吃饭。不过哭过以后该改还是要改,还是要当敌人消灭。”周伟民笑着说。听到老伴儿这么说,唐玲玲也笑了:“周老师对我要求比较高,比较严格。”


周伟民(左)和唐玲玲坐在海南大学的荷塘边聊天(9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比起研究的繁复,他们的生活,简单得似一碗清水。

“每天,家和工作室两点一线,年纪大了,鱼肉不能多吃,以蔬菜水果为主。”唐玲玲说,他们没有存款,全部的财富就是一屋子藏书,全部的乐趣都来自学术研究。

“我们约好了,就别休息了,工作到不能做了,安置好这些书,该死就死了,也没有遗憾。”两人的想法出奇一致——退休不是奋斗的终点,死亡也毫不可怕。

“向两位老教授致敬!”他们的事迹在网上传开后,引来大批网友点赞,网友们说,“他们甘于寂寞,潜心研究,是知识分子的楷模!”

得知二老打磨28年的《海南通史》即将出版,一位网友说,“我是海南人,但对海南岛内的很多东西不甚清楚,真的感谢这两位老人的付出,以后我们有更多关于海南省的参考文献检索了。”

不求奢侈的生活,不求功成名就。二老的工作助手陈虹说,二老相携,穷经皓首,是他们一辈子的事业,也是一辈子的幸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