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重庆已经成为了民国的临时大本营。某天,国民政府的高层们正围坐在一张长桌前,窗外的防空警报声此起彼伏,紧张气氛几乎可以用刀切割。就在大家为如何应对日军的南侵而争论不休时,孔祥熙突然拍桌而起,打破了僵局。
"宜昌都丢了,这下好了,日本人离我们的大后方可就不远了!" 孔祥熙抬眼四顾,眉飞色舞地说道,"在这种时候,我们得做点大动作,不然百姓还以为我们这帮人只会喝茶聊天呢!"
一位穿着军装的将领疑惑地问:“那您的意思是……?”
孔祥熙一拍桌子,壮着胆子说:“杀鸡儆猴啊!将领失手,他们必须承担责任!这是古代用兵的老规矩,让下面的人看看,我们这是真的在打仗,不是在玩泥巴。”
旁边的一个文官小心翼翼地接话道:“孔先生,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要不我们先......”
众人面面相觑,而会议室里的气氛也因为这场半真半假的“斩将”话题而变得不那么沉重。重庆的山城夜空下,还有这么一群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维系着抗战的希望和民国的尊严。
01
在民国年代,孔祥熙不仅是一位出身名门的财政大佬,还是个处心积虑的政治玩家。当宜昌这块肥肉被日军咬下去的时候,孔祥熙就像是找到了新的乐子,把这事儿当成了火锅边上的麻辣烫——热闹得很。
一天,孔祥熙在他那装满古董的办公室里,把自己的助手叫来,一边摆弄着手里的算盘珠,一边说:“这宜昌丢了,咱们得有个反应不是?不然那帮记者又要写咱们‘望山跑死马’。”
助手小心翼翼地回答:“那您看是不是要做点什么?比如……发个声明之类的?”
孔祥熙摇了摇头,笑得像是看透了世间百态,“声明?那东西是骗小孩的。我们得来点实际的。这不,陈诚正好在前线指挥,咱们就说这事儿和他有关系,反正他也挡不住子弹,怪他正好。”
助手皱了皱眉,“但是孔先生,陈诚将军他也算是功勋卓著……”
孔祥熙挥挥手,打断了助手的话,“功勋?这年头,谁不是捏着一手好牌玩命呢?我们需要的是转移焦点,让上头的那些人看看,咱们财政部不是只会算账的。”
就这样,孔祥熙把一盘大棋下在了陈诚的头上。虽说陈诚是个硬汉子,可在孔祥熙这种资深政治家面前,就像是把刀架在鱼上,切还是不切,全看他的心情。
孔祥熙这番操作,让重庆的政坛又热闹了一阵。有人说他是“画龙点睛”,有人说他是“挑拨离间”,但不管怎么说,孔祥熙都安坐在他那把镶金的大椅子上,看着这出戏演得风生水起,心里大概是既得意又得意。
那么,有人看到这儿就好问了,为什么孔祥熙偏偏要拿陈诚开刀?两人之间有什么恩怨吗?
其实,两人并没有私交,也没有什么情仇,这事儿是这样的。
02
最开始,孔祥熙还是挺欣赏陈诚的,觉得这人打仗牛逼,脑子灵活,最重要的是他忠诚,绝不三心二意。
可当时,重庆的山城烟云变幻,政坛的水也足够深。孔祥熙,这位民国的金库守门人,早就有人看不满意了,尤其是财政部,整日腐败。陈诚呢,这人实诚,直率,从小就看不惯阿谀奉承、欺世盗名的事儿,尤其是腐败问题还在国民党内部,这让他心情更糟糕,有好几次,他当着其他人的面怒斥财政部腐化,这让孔祥熙直接下不来台。
这天,孔祥熙坐在他那间布满老虎皮的办公室里,正跟助手商量着如何“理财”。这时,收到了陈诚发来的电报,里面的内容不是甜言蜜语,而是直指他们这些文官群体的种种问题。孔祥熙看完之后,眼神里几乎要喷火。
“这小子,以前不是挺听话的吗?怎么一转眼就变成红眼狼了?”孔祥熙撇撇嘴,有些不忿。
助手小心翼翼地说:“孔先生,陈将军这是为了国事,也许言辞过激了点……”
孔祥熙一挥手,“国事?我看是他个人的英雄主义作祟!我们这些日夜兼程支持前线,他倒好,坐在那儿评头论足!”
就在两人唇枪舌战之际,宜昌的消息传来,那里被日军攻陷了。这下子,孔祥熙觉得自己找到了机会,他的脸上露出了复杂的笑容。
在一次高层会议上,孔祥熙站了起来,环顾四周,开始了他的表演:“各位,宜昌丢了,这事儿得有人负责,不是吗?我们坐在这里开会,有的人却在前线丢城失地!”
一旁的官员小声问道:“那,您的意思是……?”
孔祥熙笑得像是看透了人间喜剧,“意思?我意思是,我们是不是该给那些真正应该负责的人一点颜色看看?宜昌丢失,有些人是难辞其咎啊!”
众人哄堂大笑,心知孔祥熙这是在借机报复陈诚的直言直语。孔祥熙坐下来,又补充一句,“和平不是靠嘴巴打出来的。”
会议室里的氛围既紧张又诙谐,孔祥熙的这番话,既是对陈诚的小小报复,也是对所有人的提醒:在这个时代,谁都不能只顾自己一亩三分地。
03
我们都知道,在硝烟滚滚的年代,抗日战场上子弹飞,后方军营里,国民党的将领们的争斗也不比前线逊色。就比如,何应钦和陈诚。
有一天,蒋介石在自己的书房里沉思,正好何应钦来访。蒋介石看着何应钦,突然开口:“何将军,你觉得这抗战该如何打呢?”
何应钦一挺胸膛,“总统,我们黄埔一脉,英勇善战,应该集结力量,大举反攻!”
蒋介石点了点头,又像是自言自语地说:“但这战事,不只是枪杆子的问题,还有人心啊。”
这时,陈诚也进了书房,刚好听到了这句话。陈诚上前一步,笑道:“说到人心,我觉得比起集结反攻,不如先整顿一下我们自家的后院。毕竟,家和万事兴嘛。”
何应钦听了,脸上的表情能挂冰棍,心想这新晋的土木系的小子,真是不把老黄埔放在眼里。他回头瞪了陈诚一眼,陈诚却是一脸的无辜,仿佛在说“我说错了吗?”
蒋介石在一旁看得心里有数,心想这两个人,一个是自己的老部下,一个是自己的新宠,真是让人头疼。蒋介石清了清喉咙,说:“何将军,陈将军,现在敌人就在眼前,你们两个先别吵了。何将军,你负责前线,陈将军,你来抓抓后勤。各司其职,各展所长,如何?”
何应钦和陈诚对视一眼,心知蒋介石这是在用分而治之的老把戏。何应钦不甘心地点点头,陈诚则是一脸得意地笑。蒋介石看着两人,心里暗想:“这抗战不知何时是个头,这后方的小戏也得演到底啊。”
就这样,国民党的大戏继续上演,前线打日本,后方打小算盘。在这场战争中,不仅仅是子弹在飞,连话语和计谋也如子弹一般,来回飞舞。
04
在当时,陈诚的处境可以说是左右为难,上有蒋介石的厚望,下有敌人的强大防线,还要应对国内那些朝三暮四、眼红红的政治对手。事情到了这个地步,陈诚几乎能听到那些对手在暗地里窃喜的声音。
一天,在前线的帐篷里,陈诚和他的副官商讨着战事,情绪有些低落。
陈诚叹了口气说:“看看薛岳那边,长沙打得风生水起,我们这边却连个城墙都咬不动。”
副官试图安慰他:“将军,这也不能怪咱们,日军那边明显是吃了壮阳药的样子,守得死死的。”
陈诚摇头苦笑,“我那是怪我们的兄弟们。这不,我就想那些后方的家伙,现在一定乐得屁颠屁颠的,以为我陈某人要栽了。”
副官想了想,然后说:“要不我们也来点文艺的反击?反正现在这形势,不如来点心理战,把那些后方议论的声音也压下去。”
陈诚想了想,突然来了兴致,“说得也是,打不过,咱们就唱过!反正这抗日战场,不就是大家都在比谁的嗓门大嘛。”
于是,陈诚那天晚上在帐篷里拿起笔来,写了一份通稿,巧妙地把自己的处境描述成了一出悲壮的英雄史诗,同时不忘给那些政治对手穿小鞋。
他在文中写道:“在这片神圣的抗战土地上,每一个战士都是英雄,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我们的信念也坚如磐石。与此同时,一些所谓的‘战略家’却在安全的后方,享受着他们的茶水和空调……”
文稿发出去后,国内一阵哗然。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前线的艰难和后方的安逸,对陈诚的评价也有了转变。虽然宜昌还是没能够立刻收复,但陈诚的这番“文艺反击”至少让他在舆论上暂时赢得了一些喘息的空间。
这件事过后,陈诚经常在军中开玩笑,“咱们这些兵,未来如果不行,还可以去写小说呢。”队伍里的士兵听了都哈哈大笑,连连称是。可惜啊,奈何日军实力太强大,纵使陈诚有胆有谋,最后,宜昌还是被攻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