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经书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01
夜色渐深,禅房内的烛光摇曳,一位修行者正盘膝而坐,口中缓缓念诵着《楞严咒》。
咒音如流水般流淌在空寂的空间里,然而他的眉头却微微皱着,心中泛起一丝困惑:“为什么我诵了这么多年,心依旧无法安住?烦恼和杂念依旧如影随形。”
窗外的风吹动竹叶,沙沙作响,似乎在回应着他内心的疑问。很多修行人或许都曾有这样的困惑:持咒多年,却依旧被情绪、欲望所困,内心难以真正平静。
难道是咒语不够神奇?还是方法出了问题?
其实,真正的障碍从来不在咒语本身,而在我们未曾察觉的感官陷阱。这是一道看不见的“门”,隔绝了我们与本觉之间的距离。那么,如何才能穿越这道门,找到真正的清净与觉醒?
02
慧明法师出家已十年,持诵《楞严咒》每日不辍。他以为这样精进,总有一天能得到内心的自在。可不知为何,最近他的心却愈发浮躁,哪怕咒语已经烂熟于心,内在的烦恼却没有减少。
这天,他去请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
“师父,我每日持咒不懈,却为何依旧无法平息心中的波动?”慧明满脸疑惑。
老禅师不答,反而指了指窗外,说:“你看那棵老松,如何?”
慧明顺着看去,回答道:“挺拔、安静。”
禅师又问:“风吹来时,它可曾动?”
“枝叶会随风摇摆,但树干不动。”慧明答。
禅师微笑:“你的心就像那树干,而你的感官就像枝叶。风吹动了枝叶,不等于树已动。可惜大多数人只盯着摇摆的枝叶,以为那就是全部。”
慧明怔住,若有所思。
我们常以为,感官的体验就是“心”的真实。
·眼看美景,心生贪念。
·耳闻恶语,心生嗔恨。
·身体感到不适,心便无法安定。
实际上,这些只是“枝叶”的晃动,而真正的“心”——本觉,始终未曾动摇。只是我们被感官的幻象所迷,忘记了本心的存在。
03
慧明听完禅师的比喻后,仍旧不解:“可即便知道这些,为什么在境界现前时,我依旧无法自控?”
禅师轻叹一声,讲起了阿难尊者的故事。
阿难聪慧异常,被誉为佛陀十大弟子中的“多闻第一”,能背诵无数经文。
然而,他曾在一次乞食途中,被一位外道女子施以媚术,险些堕入情欲陷阱。若不是佛陀及时出手相救,阿难恐怕已破戒堕落。
事后,阿难羞愧难当,问佛陀:“我听闻佛法无数,为何仍敌不过一场感官的诱惑?”
佛陀反问:“阿难,你的心在哪里?”
阿难答:“在内。”
佛陀摇头:“若心在内,何以被外境所动?”
阿难再答:“那在外。”
佛陀又笑:“若心在外,如何感知内在的思维与感受?”
这番对话,让阿难如遭雷击,顿悟——原来他一直误以为“心”是某个固定的存在,而忽略了真正的心是无所不在、超越内外的觉知。
慧明听完后,沉默良久,喃喃道:“原来如此,即便再多的持咒与听闻,如果不明白‘心’的本质,依旧会被感官所困。”
04
慧明似乎明白了一些,但心中依旧困惑:“那我该如何通过《楞严咒》真正突破这些感官的束缚?难道只是继续念下去吗?”
禅师沉默片刻,缓缓说道:“很多人念《楞严咒》多年,却始终无法突破感官束缚,真正的原因就在这里。”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深邃,仿佛在等待慧明自行体悟。
慧明焦急地追问:“师父,到底是什么?”
禅师微微一笑,却不再回答。只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如果你不知道这一点,持咒再多年,也不过是自我安慰的幻想。”
禅房里陷入短暂的沉默,慧明法师的心却无法平静。“很多人念《楞严咒》多年,却始终无法突破感官束缚,真正的原因就在这里!”
老禅师的话仿佛一道无形的屏障,隔着他与真正的答案。慧明再也忍不住,恭敬地跪下,焦急地问道:“师父,到底是什么原因?弟子每日持咒数千遍,却依旧无法感受到内心的清净,这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禅师没有立刻回答,只是微微一笑,目光深邃而悠远,缓缓说道:“真正的障碍,不在咒语本身,也不在你的持咒方法,而在一个你从未察觉的地方。”
“如果你忽略了这一点,持咒再多年,也无法真正觉醒。”
说到这里,他戛然而止,静静注视着慧明,仿佛答案就在空气中弥漫,却又触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