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后人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
春申君,名歇,姓黄氏,原籍楚国属国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曾任楚国令尹,是"战国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
千百年前,列国纷争群雄逐鹿,百家争鸣人才辈出,为何没有皇室血统的黄歇却能与君王后代同称"公子"?他的一生扮演着哪些"角色"?有着哪些传奇色彩?
潢川沿河景观带春申君雕像
(来源:潢川县委宣传部)
一
他是一名能言善辩的"说客",游学六年,博闻强识,在楚国危难之际,奋笔疾书,上书秦王力劝罢兵,是历史上外交救国的一次天才之举。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曾评价说:"黄歇辩智,权略秦、楚。"
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任用所向披靡的战神白起,进攻楚国,在秦军锐利攻势下,楚国溃不成军,楚国的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和竟陵(今湖北潜江)被相继攻破。楚顷襄王也被迫逃出都城,把都城向东迁往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县)。
丢失郢都后的楚顷襄王懊悔不已,痛定思痛,决定从赵国请回并重用庄辛。公元前276年,庄辛重新夺回淮北之地。秦昭襄王又命令大将白起率军与韩、魏军队共同攻打楚国,形势岌岌可危。当时楚国国力衰弱,三国军队联合攻楚,楚国无力抵抗,亡国在即。楚顷襄王此时急于向秦国求和,急需一位能言善辩之人出使秦国,此人乃黄歇。
黄歇赶在战争爆发前到达秦都咸阳,可该如何劝解秦昭襄王罢兵呢?在一番冥思苦想后,黄歇用毕生所学向秦昭襄王写了一封劝谏信,这便是著名的《上秦昭王书》。
他在信中写道:"秦、楚是当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大王伐楚,无疑是两虎相争,各有所伤,韩、赵、魏、齐等国家得渔翁之利。诗经上也说:‘大军不宜长途跋涉,去攻打远方的国家。’楚国远离秦国,应该友好相处,韩、魏是秦国的近邻,那才是最危险的敌人。使臣以为,大王不如与楚交好,共同对付其他国家,如此定能割断其他各国之间的联系,分而治之,各个击破。这样,您的统一大业,还愁不能实现吗?"
黄歇通过引经据典,既分析形势、陈述利弊,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政治、军事、地理等方面准确分析了秦国的国情,最终说服了秦昭襄王,秦楚盟约结为友好国家。
志在统一六国的秦国,东出自然不会戛然而止,能言善辩终究也只能平安一时。这时,黄歇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悄然进入楚国政坛,开始实践报国之志。
二
他是一名智勇双全的"谋士",追随太子质秦,设计助太子金蝉脱壳回国登基,用自己的忠与义、智与勇,生动诠释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慷慨赴国难,誓死忽如归 ""谋士以身入局,举棋胜天半子"。司马迁在《史记》——《七十列传·春申君列传》中如是记载:"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
公元前272年,秦楚结盟后,楚国作为弱势一方,被迫把太子熊完送到秦国咸阳当人质,为了确保太子的安危,黄歇主动请缨,随同前往,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人质生涯。
在咸阳,黄歇深思远虑、缜密布局,制造多种机会让太子熊完进入秦国上流社会,结识重要的王公大臣,渐次消弭掉秦昭襄王对太子的戒心。黄歇与太子共赴艰难,相濡以沫,结为莫逆之交。
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太子却无法回国。黄歇十分担忧太子熊完就此沉沦影响楚国大局,替太子分析道:"秦国扣留您,是想从您身上得利。您身在异国,而阳文君的两个儿子在国内,大王如果辞世,必定是阳文君的儿子即位。"
太子一时无措,不知如何是好。黄歇说:"您不如跟着使者悄悄离开秦国,让我留下来,以死抵罪。"太子十分感动,听从黄歇的安排,扮成楚国使者的车夫成功逃离秦国。黄歇留在客馆,以太子熊完生病为由谢绝访客,为太子逃离施延缓之计。
估算着太子已经离开秦国,黄歇才主动向秦昭襄王说出实情。秦昭襄王大发雷霆,但为时已晚。面对黄歇"请赐我一死"的请求,秦昭襄王本想听任黄歇自杀谢罪,关键时刻,秦国丞相范睢站出来劝解道:"大王息怒。太子熊完如果成为楚王,必定会重用黄歇,而黄歇作为臣子,为王牺牲也会留下美名,不如大王您免去黄歇死罪让他回去,他们定会感恩于秦国,同时,这不也能体现大王您的亲善。"秦昭襄王权衡利弊之后,听取了范睢的建议,遂将黄歇放回了楚国。
经此一难,黄歇更懂得了如要抗秦,唯有合纵;如要兴邦,唯有实干。
三
他是一名为民善治的"名相",出任楚国令尹,受封春申君,对内统筹朝政,对外指挥战争,楚国在其治理下重展大国雄风,是安邦定国、富国强兵的典范。苏轼曾这样评价:"宏才伟略,大度深思,三千朱履,百万雄师,名列四杰,声振华夏。"
回国后的黄歇被楚考烈王任命为楚国令尹,封为春申君,赐给淮河以北十二县的封地,他深知此时秦国的野心和实力、楚国的羸弱与动乱,为此,他励精图治,效法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大力招揽宾客,各国不远千里前来投奔的人非常之多,其门客高达三千多人,曾一度位居"战国四公子"之首。
然公元前257年,秦国的军队突然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的形势非常危急,这时,黄歇主动领兵前往救援赵国,联合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指挥楚、魏、赵三国联军,一举击溃秦国军队,解邯郸之围,保全了赵国,也为楚国创造了难得的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
公元前248年,黄歇考虑到"淮北十二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对楚国发展举足轻重,主动向楚考烈王提出放弃"淮北十二县"封地,请求改封江东。
上海东江、娄江、吴淞江"三江"示意图
(来源:网络)
"嘟嘟嘟,嘟嘟嘟,爷娘去开黄浦江,回来又开春申塘,领头的爷爷叫春申君,住在伲村头黄泥浜。"这首流传于黄浦江两岸的歌谣,从古一直唱到今天,讲述的就是黄歇在迁徏到改封之地后,为发展国力,广建都邑,开疆拓土,兴修水利,坚持"疏导为主 防洪为辅"的治水理念,主持疏浚娄江、东江、吴淞江"三江",开浚黄歇浦(今黄浦江),连通太湖、淀山湖和长江出海口,使千里泽国一跃成为万顷良田,楚国国力因此大增,黄歇也被誉为"治水圣手""楚国之光"。
黄歇的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有拜师游学的解惑成长,有游说秦王的一举成名,有助太子离秦的危险时刻,有主持朝政的人生高光,也有"无妄之灾"的"致命邂逅"……
但无论身处何地、官居何位,无论扮演什么"角色",无论经历多少困难险阻,他都坚定着为国效力、强楚抗秦的理想信念,因为这是他年轻时就在心里种下的一颗"种子",纯粹而富有力量。
信阳博物馆举行"你好·春申君"博物馆奇妙夜系列活动
(来源:信阳博物馆公众号)
人生的道路始终向前。数千年前,黄歇的"种子"从未停止生长,他一生凭借"无论何时何地都忠君爱国""面临任何危险都不屈不饶""肩负什么职责都勇挑重担"的精神,最终将自己的"种子"养育至枝繁叶茂。
在今年的巴黎奥运会上,我国的奥运健儿驰骋赛场、奋勇拼搏,最终取得了40金27银24铜的优异成绩,创造了我国参加夏季奥运会境外参赛的最好成绩。17岁的全红婵已第二次参加奥运会共获得三枚金牌,大幅刷新最年轻记录;20岁的潘展乐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打破世界记录,斩获两金一铜;34岁的老将李越宏第三次参加奥运会终于圆梦,获得金牌。他们身处人生的不同阶段,却都实现了人生理想,因为他们始终坚持"我要为国争光"、始终坚信"我能超越自我"、始终坚守"我将永不言弃",因此,他们的"种子"可以跟黄歇的一样,直冲云霄。
那么,不禁要问,我们心中的"种子"发芽了吗?有"施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