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海画像 图源:网络
朱元璋的队伍,攻克婺州后,朱元璋下令禁止酿酒。
朱元璋知道此时还远远不是庆功的时候,如果酿酒,将士们喝多了,很难说会出什么事情。
为了防患于未然,朱元璋下了禁止酿酒的命令。
本以为军中将士会遵守这个命令,但是令人意外的是,胡大海的儿子首先就违反了朱元璋的命令。
这让朱元璋生气之余,也感到为难,一方面他是自己的大将胡大海的儿子,一方面是自己已经下的命令。
胡大海,朱元璋的早期部下,跟着朱元璋出生入死。胡大海的才智和力量超出很多人,在战场上,他是朱元璋的好帮手。
他跟随着朱元璋渡江,立下了很多军功,而且在朱元璋队伍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就是这样的一个将领的儿子,却带头违反朱元璋的命令。
朱元璋想杀了胡大海的儿子,朱元璋他发布的命令,如果不杀胡大海的儿子,何以服众?
此时的胡大海正在越地征战,都事王恺请求不要杀胡大海的儿子。王恺是为了安定胡大海的心。
王恺的考虑其实也是一种正常思维,毕竟胡大海在前方作战,一旦胡大海发动叛乱,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一种损失。
尽管为难,朱元璋还是下定决心,要杀了胡大海的儿子。
朱元璋说,宁肯让胡大海背叛他,也不能让他的命令无法执行。
这时候的朱元璋,展示了一名优秀的军事统帅的决断力,一旦他的命令执行不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军中将士不听从朱元璋的指挥,一盘散沙,这种后果远比一名将领的叛乱的打击来得大。
更何况,照着朱元璋对于胡大海的了解,胡大海未必就会背叛他。
朱元璋亲手杀了胡大海的儿子。
胡大海知道了自己的儿子被杀后,并没有背叛朱元璋,他还是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在元末混乱的局势里,征战四方。
在朱元璋的将领里,也确实有背叛朱元璋的。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邵荣。
邵荣作战勇敢,立下了很多军功,朱元璋对他比较优待,但是邵荣想要得更多,所以就常常有怨言。
邵荣密谋背叛朱元璋,邵荣知道这一步一旦走出,就再也无法回头,但是邵荣仍然决定走出去这步。
邵荣密谋叛乱失败,他被捉拿。朱元璋理解不了,为什么邵荣背叛他。
朱元璋安排酒席,在酒桌上,朱元璋问了这个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邵荣的回答是,他们这些人在外征战,非常辛苦,与妻子和儿子不能相聚,所以才密谋叛乱。
不管朱元璋信不信这个理由,最后朱元璋杀了邵荣。
朱元璋也是害怕再有人效仿邵荣作乱。大概也正是这种征战路上遇到的背叛,让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对于他的将领,也是多有猜忌之心。
话题回到胡大海这儿,胡大海没有背叛朱元璋,胡大海的死,是因为受到背叛而死。
在严州被攻下以后,蒋英、刘震、李福都从桐庐来归附,胡大海看着眼前的这三个人,他非常喜欢他们的勇猛,于是将他们留在军中。
这天,他们三人邀请胡大海去八咏楼观弩。
胡大海出来后,蒋英派人和胡大海说话,言谈中假装控诉蒋英的过失。
这时候胡大海没有说话,只是回头看蒋英。
但是万万没想到,蒋英从袖子中拿出武器击中了胡大海的头部,胡大海被杀,他的儿子胡关住,还有曾经给胡大海的儿子求情的王恺也一起被杀。
蒋英等人在城里大肆掠夺,后来去了吴地。
知道了胡大海被杀,朱元璋的心里也很震惊,并且非常痛心。一个对他忠心耿耿的将领,竟然就这么死了。
胡大海善于用兵,他是一个武将,他常说,他是一个武将,他不懂诗文,他只知道三件事,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
能在混乱的局势里,尽量做到不以权欺人,不霸凌弱小,这已经比很多人做得好了。所以,当胡大海的军队到了地方,各地的人纷纷前来归附。
当他死的消息传播开了,很多人听说后,都落下了眼泪,这也可见当时的人对于胡大海的爱戴。
其实在元末,百姓想要得不多,就是希望能满足基本温饱,但是这个需求,在元末,对很多人都是奢望。
蒋英的下场,《明史》中也有记载。
李文忠率军攻打杭州,杭州人抓住了蒋英。
其实胡大海对于朱元璋的帮助不仅仅是在军事上,此人非常喜欢结交贤士,刘基、宋濂、叶琛、章溢这四个人是胡大海推荐给朱元璋的。
朱元璋对于杀害胡大海的凶手,自然不会轻易饶了他。
朱元璋下令杀了蒋英,用他的血来祭奠胡大海。
胡大海的两个儿子,一个被朱元璋所杀,另一个儿子在胡大海被杀的同时,也被人所杀,自此,胡大海身死,亲生儿子也都死了。
洪武九年,即1376年,朱元璋给胡大海加封号,诏曰:
胡大海拔自行伍,勇而有谋,由渡江而至严、婺,自分阃以佐枢衡,方将尽平浙东,庶展才略,何帐下变生,遂至殒逝,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柱国,仍封越国公,谥武庄。
史料参考:《明史·胡大海传》《明太祖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