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古人的名字,确实和我们今天的姓名不太一样。



就比如说,在春秋时期称霸一时的吴王阖闾,今天的百家姓当中,根本就没有‘阖’这个姓。而且,阖闾的儿子,并不叫‘阖某某’,而是叫夫差。

再比如说,秦国名相百里奚的儿子,并不叫百里某某,而是叫孟明视。

除此之外,孔子也不姓孔,人家姓子。屈原也不姓屈,人家姓芈。商鞅也不姓商,人家姓姬。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况,原因大致有两个。

一是因为在汉朝之前,姓、氏以及名,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但是后来,大家直接简化成了姓名,这才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样子。

二是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人的人名,其实都是音译的。而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各国的文字都有些微不同,各地口音更是天差地别。这就导致因为口音而音译出来的名字,会让人觉得很奇怪!



先说第一个原因。

在汉朝之前,姓氏本身是分开的。

按照目前史学界的主流观点,姓是来自于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所以我们会发现,古代最古老的几个姓,比如说嬴、姚、姜、姬等姓氏,里面都带有一个女字。



这真不是巧合。

但是后来,随着社会逐渐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这个姓的制度出漏洞了。

首先,因为之前很多人是随母姓,而当时的婚姻制度又不太完善。这就导致很多孩子长大之后,不知道自己父亲是谁。

其次,随着地盘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姓一样的人,也越来越多。但问题是,姓最开始出现的时候,有一个功能,就是防止近亲结婚。但随着人口的增加,这种姓的制度,已经很难再起到这种作用了。



所以后来,氏的制度就逐渐出现了。

简单来说,就是这个人家里的特征。比如说,逃命的时候遇到一棵李树,因为吃了树上的李子,这才活命,所以后来这家人的氏,就是李氏。

再比如,一个老嬴家的人,被分封到了赵地。那么接下来,这一脉的族人,就是嬴姓赵氏,这就是秦始皇他们家。



此外,还有一个姓妫的人,被分封到了陈地。自此之后,他们家这一脉的氏就是陈氏。后来,他们家有一个公子,逃难去了齐国。因为他们家这一脉的后人,不继续生活在陈国了,为了避嫌,他们就不再称自己为陈氏。然后,按照当时的口音,他们家又挑了一个和陈字读音相同的字,就是田字。

所以后来,这一家就从陈氏改为了田氏。

但如果按照今天的读音,陈和田这两个字,读音显然是不一样的。



再后来,到了秦朝末年的时候,这一家的后人,为了躲避战争,逃避追杀,又再次改了氏。因为他们家祖上做过王,所以后来,他们家又改氏为王。

这就是王莽他们家。

所以如果严格按照古代的姓氏制度讨论,王莽他们家,最初其实应该姓妫。



总之,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按照这套制度,那位吴王阖闾,应该是姬姓,吴氏,名叫阖闾。而如果按照现代的姓名习惯,我们其实更应该叫他姬阖闾,或者吴阖闾。

同样,他的儿子夫差,我们也应该称作是姬夫差,或者是吴夫差。

说完了姓氏的原因,我们再说名的问题。

阖闾这个名字,到底有什么寓意呢?



其实如果直译的话,阖是关闭的意思,闾是门户的意思。对于这个名字,后世史学家有一种猜测。可能是因为当时吴越地区的口音,和秦晋之类的国家,口音截然不同。然后秦晋之类的国家,听到这个特殊口音的名字之后,用自己的文字记载下来之后,就叫阖闾。

但实际上,按照史书记载,吴王阖闾其实还有另一个名字。

他叫公子光。



公子是他的称呼,光是他的名。

如果按照这个称呼的话,我们或许也可以称这位吴王为‘姬光’。

而古人的姓名,真正演变成我们所熟知的样子,其实得感谢秦始皇。



秦始皇在位的时候,统一了文字。如此一来,大家就不用再通过音译,来确定一个人的名字了。反正不管是江南还是关中,大家用的文字都是一样的。你把你的名字写出来,给我看一眼,我就知道你叫啥,以后也就不用再玩什么音译了。

此外,到了汉朝之后,因为大家觉得姓氏这套制度,太过繁琐。所以后来,姓和氏就逐渐合流了。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妫姓王氏,你们家就姓王就可以了。

于是,从汉朝开始,绝大多数的人名,就变成我们所熟悉的样子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