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308字 | 阅读需4分钟
图-韩信定北方
韩信自汉中拜大将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北上灭三秦;瓦罂[yīng]渡黄河灭西魏、代国;越太行山灭赵国;隔空迫降燕国;过济水灭齐国;垓下之战十面埋伏破项羽,无敌于秦末汉初。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豹、代王陈馀、赵王歇、齐王田广、西楚霸王项羽等,都被他扫进了历史的故纸堆。
图-韩信暗度陈仓灭三秦
韩信在军事上的地位,犹如李白在诗词界,司马迁在历史界,都是无双的存在。
中华五千年,历史上的名将如过江之鲫,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战国有四大名将,西汉有卫青、霍去病,唐朝有李靖,明朝有徐达等,然而这些历史级的名将动兵都有迹可循,唯独楚汉之争时期的韩信,每战必率乌合之众,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看似毫无章法,实则天马行空,世人无法模仿。古往今来没人能真正看懂韩信用兵,因为近乎无解。
图-韩信灭西魏
韩信手笔通天,横剑成国,然而他追求的并非项羽、刘邦那种成就帝王霸业,而是纯粹验证自己在军事上的历史地位。
垓下之战前,韩信灭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豹、代王陈馀、赵王歇、齐王田广,降燕王臧荼,而汉王刘邦灭掉的诸侯只有韩王郑昌。
图-韩信灭赵国
如果没有韩信,刘邦及其将领不敢北上与章邯交兵,因为章邯出关中几个月,张楚王陈胜、假王吴广、赵王武臣、魏王咎、齐王田儋、楚上将军项梁都灰飞烟灭。上一个率军攻入关中与章邯对垒的是陈胜麾下的周文,结果数十万人在章邯面前化为乌有。
刘邦的江山,大半是韩信打下来的,此所谓韩信赐刘邦江山。然而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汉书》对韩信的作战过程可说挂一漏万,生怕多写一个字,严重弱化了韩信的战功。《史记》成书更早,司马迁写韩信的笔墨稍多一些,但他评价韩信有“市井之志”,而无“君子之心”。至于韩信麾下的多位名将,如垓下之战的左膀右臂孔熙和陈贺,史书中几乎只剩个姓名,战功已全部删除。
图-历下之战
民间对韩信却有不同的感情,百姓为纪念他,为其保留了三十几个成语:一饭千金、胯下之辱、略不世出、问路斩樵、月下追信、国士无双、妇人之仁、独当一面、解衣推食、筑坛拜将、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推陈出新、大张旗鼓、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气吞山河、各自为战、先声后实、为民请命、置之死地而后生、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三足鼎立、群雄逐鹿、人心难测、肝胆涂地,肝胆照人,不赏之功、功高震主、勋冠三杰、乡利倍义、伪游云梦、居常鞅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钟室之祸、兵仙神帅。
图-垓下之战
唐朝武庙十哲,是十位名将,其中秦末汉初只有韩信和张良入选。张良五世相韩(祖父与父亲作为相国辅佐五位韩王),他招揽仓海力士,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成为反秦旗帜。张良没有直接指挥过战争,却像一个老师,将刘邦的认知从亭长提升为帝王,他偶遇刘邦,建议其投奔项梁。鸿门宴时,张良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沟通桥梁。彭城之战刘邦惨败后,张良教刘邦立太子收吕泽之兵,这才稳住阵脚。刘邦项羽在荥阳对峙,刘邦落入下风,张良教刘邦削夺韩信兵权,让卢绾率军骚扰项羽后方。
图-楚国
汉朝史书中着墨较多的刘邦帐下将领,如曹参、周勃、夏侯婴、樊哙等,可替代性都很强,或者说可有可无,唯独韩信和张良,缺一不可。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