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有这样一位女性,她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思想比较落后,在入党之前她并没有名字,她原本姓王,夫家姓于,所以就只叫于王氏。入党必须要有自己的名字,于王氏结婚时是夫家用两斗米换来的,于是在入党前陈若克给她起了个名字——王换于。
由于王换于为人直爽,办事干练,抗战时期沂蒙山区男人们或参战或支前,村中妇女居多,于是她被评为艾山乡副乡长,村妇救会长。抗战时期她踮着小脚挨家挨户组织村中妇女缝军衣,做军鞋,纳鞋底,救伤员……沂蒙山区形成了家家都拥军,村村都支前的状态。王换于家作为最坚强的堡垒户,罗荣桓、陈毅、徐向前、朱瑞等都在他家居住过,其中朱瑞与陈若克的婚事还是王换于一手操办的,陈若克亲切的喊她“娘”。在陈若克与她仅仅出生13天的女儿由于拒不交代情报被日军残忍杀害后,王换于冒着巨大风险,几经辗转将徐若克烈士母女的遗体运回家中,将他们埋在村中,年年去祭奠。
王换于还成立了战时托儿所,从1939年到1945年,王换于先后收养了41名八路军子女。这41名孩子被接走之后,1943年,她又收养了45名孩子。徐向前元帅的女儿小何(乳名),罗荣桓元帅的女儿罗琳,以及后任上海市委副书记陈沂的女儿陈小聪等人均在托儿所里生活过。值得一提的是她照料的八路军子女全都茁壮成长,而她自己的四个亲孙儿却因营养不良相继离世……王换于对她的儿媳说:“我们自己的孩子没了还能生,他们是八路军的孩子啊,他们的父母上战场打鬼子去了,我们得把他们的根保住,把奶给烈士的孩子吃,我们的孩子吃粗粮。”在那个大人都吃不饱的时代,我们无法想象她是如何将86个孩子照料好的。思想不像如今这样开放的时代,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该承受多大的心理压力才能为了养大八路军的孩子,饿着自己的亲孙儿呢?其中八路军115师代师长陈光之子陈东海激动地说:“那个跟他一样大的孩子饿死了,他每次想到都非常激动。”
王换于的贡献远远不止这些,由于王换于对于抗战时期的贡献之大,大家尊称她为“沂蒙母亲”。她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谁对我们好,我们就得对谁好。诠释了军民鱼水情的真谛!在那个时期在沂蒙山区像王换于这样的女性是一个群体。斯人已去,但他们的光辉事迹依然在历史的时空里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