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战发生于秦末巨鹿(现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西南),对战双方为项羽为首的五万楚军和章邯为首的四十万秦军,最终楚军以少胜多,此战也是项羽的巅峰之战。

一、烽烟中的生死对决

秦朝末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章邯率领的囚徒军和王离率领的长城军成为了秦朝最后的希望,章邯也曾一度力挽狂澜,接连击败各地起义军,甚至杀死了楚国名将、项羽的叔父项梁。


就在章邯以为楚军已经崩溃,不足为虑之时,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兵力悬殊达8:1的情况下,项羽仅凭5万楚军就击溃了他和王离的40万秦军,项羽也一战封神,巨鹿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被载入史册。

二、千年传诵的经典瞬间

1、破釜沉舟:孤勇者的绝地反击

面对秦军主力,各路诸侯心怀鬼胎,项羽率领楚军渡河后,沉船砸釜、焚营断粮,以“三日之粮”激发士卒死志。这正是《孙子兵法》中“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真实案例。

项羽的这种“不破不立”的决绝,不仅成就了战场奇迹,更成为后世逆境突围的精神图腾——唯有斩断退路,方能绝处逢生。

2、作壁上观:懦夫的照妖镜

各路诸侯人马也有几十万,但是面对秦军主力,心生胆怯,不敢与之交锋,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他们还没交战就已经输了,各个缩守营垒,冷眼旁观,当看到项羽如天神下凡一般,激战九次将秦军击溃,方“膝行而前”俯首称臣。


这一历史画面将人性中趋利避害的本能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为我们留下了警示:机遇常与风险并存,畏缩者终难成事。

三、英雄的双面:项羽的辉煌与阴影

巨鹿之战让项羽奠定了“西楚霸王”的基础,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战神”,但是也埋下了悲剧伏笔。


章邯的投降,带来了20万降卒,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些降卒中不少人都曾虐待过诸侯军的士兵,因此在这两极反转之际,自然是有冤报冤,有仇报仇,秦军降卒受了这个气,心中自然不服,他们是听从章邯之令投降的,并非自愿投降,此番受辱,心中更是不爽,私下抱怨被诸侯军将领听到,汇报给了项羽。


项羽作为主帅必须要考虑几个问题:

第一、安全隐患,要知道这20万降卒虽是败军之将,但终究是秦军精锐,如果临阵倒戈,那势必造成不小的混乱;

第二、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虽然巨鹿之战中项羽下令破釜沉舟,仅带三天口粮作战,但是战斗胜利之后,还是要考虑粮草问题,尤其是多了20万人之后,短时间内可能会造成粮草紧缺的情况;

第三、震慑,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谁的手段狠辣,在作战中就越有优势,还有什么比一次性杀掉20万人更加恐怖的。

除此之外,复仇也是项羽斩杀秦军降卒的原因之一,他的祖父项燕,叔父项梁都是死于秦军之手,而秦楚之间曾经爆发过多次战争,秦国给楚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种复仇情绪让项羽对秦军有着很强烈的仇恨,坑杀降卒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满足他的复仇心理。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项羽最终还是决定坑杀降卒,至此项羽悲剧收场的结局已经注定了。虽然项羽短期的目标达到了,各路诸侯对项羽的忌惮达到了最高点,但同时也对他的残暴和专断产生了不满和担忧,这也为后期联盟分裂和楚汉相争的局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人道主义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极其残忍和不人道的行为,针对手无寸铁的降卒,他们没有得到基本的生命保障,给无数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从长远的政治角度来看,坑杀降卒的行为给项羽树立了残暴不仁的形象,失去了很多人都支持,而刘邦的宽厚仁义的形象,与其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暴露了项羽“重武力轻人心”的致命缺陷。

盛极而衰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巨鹿之战就是项羽的巅峰之战,如同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关羽一样,从那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有人会说项羽后来还有在彭城之战中3万打退刘邦56万大军的战绩,但是那毕竟只是闪电战,而不是歼灭战,并未消灭对手的有生力量。

总而言之,残忍的行为终究将得到反噬,当年白起坑杀赵军40万降卒,最终却被秦王赐死,不得善终,项羽最终也落个败亡乌江的下场,一代西楚霸王就此殒落,实在是让人唏嘘。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