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王朝波谲云诡的朝局,产生了无数“失败者”,他们中的有些人或许不用面临腰斩、凌迟这样的酷刑,但依旧要远离帝国中心,过着“万里他乡,非生非死”的流放生活。
那么,中国古代都有哪些比较典型的流放之地,他们又是如何被选中的呢?
流放作为一种刑罚被正式列入律法已经是隋、唐年间的事情了,因此隋唐前的流放相对比较随意,距离远近、时间多少全凭皇帝个人喜好,地点也复杂多变,不过此时还是有不少地区已经“脱颖而出”了。其中,在秦汉史书中最常出现的无疑是巴蜀地区,也即今天的四川盆地一带。
四川盆地
巴蜀是秦国创业的“原始股”,早在公元前316年,秦国就攻灭了巴蜀,比秦国统一六国要早了近一百年,但巴蜀原先是很落后的,因此秦国不得不将大量俘虏、奴隶、百姓迁往巴蜀,开发蜀地,在迁移的过程中,秦国也逐渐意识到了巴蜀作为流放地的好处,那就是封闭。
战国时秦朝疆域
四川盆地四面环山,且在当时均为落后地区,想逃出去,要么往北翻越大巴山,沿汉江东下,要么就只能穿越巫山,顺长江东下,逃跑路径单一、逃跑难度高,因此流放巴蜀其实更像缩小版的“西伯利亚挖土豆”,风险高度可控,就连李白都感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很多有威胁的权贵都被流放至此,比如嬴政怕“奇货可居”的吕不韦在河南封地发动叛乱,就把他流放到了蜀地、项羽怕刘邦和自己争天下,就把刘邦改封“汉中王”等,直到唐代巴蜀地区富裕起来,能够与东南齐平的时候,流放才逐渐停止。
此后接过接力棒的,是被称作“烟瘴之地”的岭南,也即今天的两广、越南等地。
岭南
广东在今天是全国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但在明代以前却乏善可陈,比如西汉平帝时,岭南的交州7个郡加起来才不过137万人,而仅“三郡一国”的豫州便有683万人、“五郡三国”的兖州是792万人,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再加上这里“百越土著”的比例非常高,在古代,这里也经常被认为是“化外之地”,因此唐宋时期的君主们非常喜欢把文化人流放到这里,让他们体会一把精神与心灵的双重折磨。
唐朝疆域
比如被称作“百代文宗”的韩愈便被贬到了今广东潮州,“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说的就是这件事,柳宗元、刘禹锡等则因为“永贞革新”及其后续风波,一个被贬到了今广西柳州,另一个被贬到了今广东连州。
当然,这些被贬文人里面最出名的还要属文豪苏轼,苏轼的诗文无可挑剔,属于天赋型选手,但为官却缺乏对时局的感知,因此一生五次被贬,最后一直被贬到了广东惠州与海南儋州,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词佳作。
苏轼一生轨迹
客观来说,大批文人被贬岭南,为岭南注入了不少中原文化基因并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发展,比如韩愈就在岭南写了《祭鳄鱼文》,并大力发展水利、整治潮州买卖奴婢的恶习,海南第一个进士姜唐佐则是苏轼的弟子等。
此外,还有一类比较典型流放地,那便是战争前沿地带。
这些地区作为战争频发之地,百姓生活困苦自不必说,最重要的是时常有性命之虞,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因此战争前沿地带人口流失非常严重,为了补充人口,很多王朝都喜欢将死刑犯改为流刑,并将边塞作为重要流放地。
唐朝疆域
唐朝早期志在向西开拓,因此经常向西流放,比如贞观十六年,李世民就“诏在京及诸州死罪囚徒,配西州为户”,西州也即今新疆吐鲁番一带,而李治夫妇则喜欢往治所位于今天新疆昌吉市的庭州流放,以至于到了后面汉户“皆龙朔以后流移人也”。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分身乏术,流放以防御为主,主要有两个流放地,一是流放天德军辖区,也即今天内蒙巴彦淖尔一带,防备回鹘,二是流放陇右道、关内道所辖诸州用来防备吐蕃,反倒是剑南道虽然也面临南诏威胁,但由于很多唐朝皇帝都将剑南视作跑路首选,所以流放人数其实并不多。
不过虽然流放到战争前沿地带免去了死刑又充实了边境人口,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很多流犯在边境惹是生非,可一旦敌人来袭,又马上跑的无影无踪,起不到多少国防效果,反而还有不少成了带路党,因此宋代以后,直接往边境流放罪犯的情况要少很多,基本都是往边境第二线流放,典型的便是河北沧州,河北沧州虽然也近边境,但北面也还有破虏军、乾宁军,因此流放到这里,既不会干扰军事,也能起到充实人口的作用。
北宋形势
而在宋代,一个新的流放地也开始“崭露头角”,那便是东北。
辽、金起自东北,自然清楚东北环境的恶劣,因此契丹人和女真人很早就开始往东北流放犯人,甚至有的时候直接迁移没有犯罪的百姓。
比如辽开泰九年就曾将宗州、檀州等地一千多汉人迁到黄龙府,也即今天吉林农安,至于皇亲贵胄甚至皇帝本人,那就更多了,比如流放黄龙府的便有辽景宗的弟弟神睹、儿皇帝石敬瑭的养子晋出帝石重贵、伪齐的皇帝刘豫等,徽、钦二宗则被流放到了更远的五国城,即今天的哈尔滨依兰县附近。
黄龙府
流放东北的这种传统,也被后来的清朝继承,并形成了苦中作乐的“宁古塔文化”。
宁古塔位于黑龙江宁安市,曾是满清祖居地之一,也是重要的军事重镇,但随着清军在南方地位的巩固,年最低气温常常在零下40度以下宁古塔被“抛弃”,转而成为了清朝流放汉人的重要地点,郑成功的父亲、金圣叹的家属等都曾被流放到宁古塔。
宁古塔
除了宁古塔外,齐齐哈尔也是重要流放地之一,这些东北流放地数百年加起来,流放了上百万汉人,与喀尔喀、科布多、乌鲁木齐等,共同组成了清朝统治的垫脚石。
站在我们现代人的视角看,流放尤其是文人、官员的流放,在客观上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发展,增进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但对于他们个人来说,流放生涯恐怕依然是痛苦而难以接受的,这种个人与家国间的矛盾,也许便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