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的尺度构建的南京西路街区B面,与鲜亮的街区A面相辅相融,形成了多元、立体又难以复制的街区生态。在品牌漫长的“生长期”中,品牌被街区的独特风格逐渐浸染,街区的基因成为了品牌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期,我们将目光聚焦深耕南西后街十年的独立餐饮品牌Slurp云南小市,听创始人NY讲述云南小市的南西风味故事。
缘起南西的“偶然”与“必然”
NY:创办云南小市其实是机缘巧合,当时我刚从英国回来,在上海遇到了一帮很喜欢云南文化、美食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十年前,上海的云南餐厅还特别少,少数的几个还都是那种比较大型的餐厅。我们就想,在云南有很多米线店、小吃店,我从小在云南长大,每天早餐吃米线、中午吃米线,有时候甚至晚餐也吃; 除了米线,还可以有我们小时候放学后喜欢吃的小吃,比如炸洋芋、烧豆腐、乳饼、乳扇,这些都是在云南很有特点的食物和饮食文化。我们就想是不是可以把云南的日常餐饮文化带到上海?
开第一个门店的时候我们还不是很懂选址,正好在昌平路那边有一个店主想把店铺的一部分分租出去,我们几个朋友就一起接下了这个空间。后来,我们在乌鲁木齐路上也开过店,那个时候云南小市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我们一度考虑过搬到更西边的五原路,但是机缘巧合让我们继续留在了静安,来到了茂名路。我们几个人之前实习、工作的地方都在静安区、南京西路附近,而且以前有好朋友也在静安别墅开咖啡店,我们对于这个区域是熟悉的。
创业初期的昌平路店
Slurp&Sip云南小市延平路店
Slurp!云南小市茂名北路店
品牌生长融入“南西基因”
NY:云南的米线店就像上海的面馆一样随处可见,它们是除了那些高级饭馆、米其林餐厅之外不可忽视的存在,本地人和外地人都很喜欢去那里解决午饭、晚饭,是城市餐饮生态里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觉得上海这样的城市,虽然有高楼大厦,但同时也有着非常市井、街头的一面。茂名路、延平路虽然离主街一步之遥,但都区别于主街的高楼大厦,有很多有意思的小的街道和空间,也有大量的居住人群和白领客群,非常适合作为米线店的云南小市在这里成长。
与此同时,南京西路、静安寺片区又有非常多的创意人群,我们做云南小吃之外,也跟街区里的邻居、合作伙伴展开各种各样的合作,比如我们曾经给延平路的WeWork提供过餐饮服务,我们也跟现所里的租户一起办过集市、做过联名。这些机会都是我们所处的街区,以及周边聚集的伙伴给我们的。
图:街区承载着欢聚时刻与云南美食的碰撞
为什么依然扎根南西
NY:现在的云南小市在延平路和茂名路上各有一家店。在茂名路这边,可能我们的客人更多是在周围办公楼里工作的白领,他们可以来这解决午饭、晚饭,也有很多本地的叔叔阿姨很喜欢光顾。我印象很深的是,我们的很多服务员、厨师都是傣族,他们日常交流可能会讲傣语。有一次他们就跟我说,来了几个上海本地的稍微年长一点的叔叔阿姨告诉他们,觉得听他们讲傣语就说感觉非常亲切,因为他们曾经在年轻的时候去云南⻄双版纳做知⻘,所以他们能听懂一些傣语。这种联结,其实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在上海居然有人能听懂傣语,还是这样一种跨越时代、地域甚至⺠族的连接。
延平路店,因为空间更大,我们会有更多和街区整体的互动,比如我们这条街上的“老板”们有一个群;这家店更适合朋友们来坐久一点,喝点酒、聊聊天,到晚上还可以变成酒吧,有DJ台、音响,我们还做过几次派对。从最早的昌平路到延平路,其实距离很近,也就几百米的距离,我们常常会回忆起在昌平路时候的状况。我们刚到延平路的时候,这里还没有这么多的店,也没有现在这么热闹;不过这几年下来,我们也见证了这条街的丰富、整个街区活力的增长,比如现在有现所、in the park、Mikkeller、Rac,更早还有HAY在延平路武定路那里也有一家店面。
图:云南小市在街区展开丰富活动,与街区共舞
无论延平路还是茂名路,都是南京⻄路的“后街”,虽然相距不远,但静安区或者说南京⻄路整体街区的多样性,使得两家店的风格和定位能形成非常好的互补。当然最重要的、不变的,也是在街区文化的融合和联结上,两家店都有无限多的可能性。
本期“走进南西故事”内容来源于2024年9月的第一期《南西》杂志。《南西》聚焦于南京西路功能区,深度挖掘并展现区域丰富的历史底蕴与辉煌成就。“走进南西故事”也将带你走进不同的精彩故事。
或识别下方二维码
查看《南西》更多信息
记者:黄小清
部分图片:Slurp云南小市
编辑:梁慧
资料:南京西路功能区
通讯员:KRISTIN ZHANG、徐洲、董爱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