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资源共享、发展互促”的原则,浦江镇以“城市田园HUI客厅”作为枢纽,聚焦联网联建慧治理、联培联育汇人才、联创联营绘振兴、联动联享惠民生,不仅使乡村农业焕发勃勃生机,同时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一股年轻力量涌入乡村
去年夏天,一个名叫陈向前的年轻人来到浦江镇,成为汇中村的“新村民”。他在村里一片名为“栖村”的林下空间,打造了一个可以直播、露营、组织萌宠派对的宠物友好空间。在他的牵头下,越来越多热爱宠物的年轻人汇聚到汇中村,在这里探索“宠物经济”。
陈向前去过许多地方,见过不少美好的风景,却还是被汇中村这个漂亮的乡村深深吸引,更让陈向前感动的是村干部们的支持。“这边原来是村委会,当时为了引入项目,我们腾出这块区域作为青年共创空间。”汇中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陶佳瑛介绍。
“我们接下来会慢慢推动宠物公益的艺术展、音疗沙龙等一系列活动,希望可以把这些文化流量带到乡村,推动产业发展。”陈向前说道。
汇中村位于浦江镇大治河南部区域,村域面积1.36平方公里,南北紧邻大布泾、大治河,村内泰青港、中南河、丰南河纵横穿过,粮田与林地交织,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小村。作为大治河南“一带六村”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起点,汇中村在保留村落原貌的基础上,补齐配套设施短板,大幅提升村庄环境。
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汇中村的新、老村民拧成一条绳,齐心协力、共治家园。“我们还积极发挥‘城市田园HUI客厅作用’,让大家一起为乡村发展议事。”陶佳瑛说道。
一个宝葫芦撬动乡村产业
蓬勃向上
闵行区第七届政协委员、闵行区非遗套板葫芦代表性传承人郭海洋,一直致力于传播葫芦文化。2023年,他在汇东村建立了套板葫芦非遗种植基地,并动员村民们共同种植葫芦、发展庭院经济。
最早村里只有50多户村民加入,如今已有200户村民与郭海洋一起种植葫芦。在他的引领下,一片片葫芦园成为乡村的亮丽风景线,也为村民带来了经济收益和文化自信。
如今的汇东村因着一个宝葫芦声名远扬,宝葫芦推动了村集体经济增长,也带动了村里葫芦企业发展。
汇东村地处闵行区东南角,是“一带六村”连接浦江、航头、周浦的东北门户,也是浦江镇唯一一个跨大治河两岸的保留保护村。
通过积极探索“党建+”的发展模式,汇东村成功引进非遗“套板葫芦”产学研项目,扩大葫芦生产种植规模,推进葫芦博物馆、葫芦特色食品、七彩葫芦研学路线、葫芦灯艺术节等项目建设,努力打造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网红葫芦形象IP。
“未来,汇东村将继续探索产业引领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持续打造好套板葫芦非遗品牌。”汇东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房长斌介绍,“通过有限的资源取得更高更持久的农业经济价值,同时辐射带动大治河周边村,助力共同富裕。”
一支退而不休的自治队伍
一支退而不休的自治队伍在革新村活跃着,他们“一呼百应”,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自治的核心力量。
物业党支部书记赵茂祥是革新村以前的老书记,村民们和他非常熟悉。“我是2011年来革新村做书记的,也摸索出一套固定的工作方法。”赵茂祥表示,如今尽管身份角色不同了,但服务村民的主旨不会变。
目前,物业共有30多位工作人员,其中约有一半是革新村村民。聘请村民来物业工作,不仅能够推进村民家门口就业,而且还能激发大家的主人翁精神。
与此同时,五支以“五力”为名的红色物业工作团队也在逐步成型,“凝聚力”志愿服务队、“观察力”村务监督队、“有活力”文化宣传队、“执行力”环境巡查队、“战斗力”应急突击队相互配合,共同推进乡村治理提质增效。
“垃圾分类、停车规范……这些原本都是农村地区的薄弱环节,在自治力量的影响下,村民们也逐渐养成了一些较好的文明习惯。”任毅辉表示。
未来,浦江镇将持续擦亮“城市田园HUI客厅”枢纽党建品牌,不断深化“组织联动、人才联育、产业联合、文化联创、生态联治”五联模式,着力描绘富有灵气、独具魅力的大治河南“沪派江南”画卷。
图文:浦小江、区党建服务中心
记者:李逸
转录编辑:张颖卓(实习)
初审:汤婧娴
复审:石思嘉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