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炮作为二战地面防空的主要力量具备初速高,射界大,射速快,射击精度高的特点,这些特点也让防空炮在一些时候兼任攻击地面和海面目标的任务;前几期在介绍苏联第一代多用途F-22型野战炮时提到了一开始设计师选择了高射炮的炮管,今天要介绍的就是这门高射炮。



F-22型野战炮早期型用M1931型高射炮的炮管

1928年苏联为了摆脱落后局面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军队建设中先进火炮必不可少,但是武器发展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苏联在防空炮方面缺乏相关经验陷入瓶颈时遇到了一个机会,这个机会来自德国。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建造的第聂伯河水电站

间战期内德国军工业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束缚纷纷选择了以并购、收购或者互助等方式在国外秘密研制武器,1930年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在瑞典索罗通研制出了一款75毫米口径的高射炮(该炮是德国88毫米高射炮的前身),莱茵金属公司认为性能不错但是德国人觉得口径太小,被拒绝的莱茵金属公司虽然无奈但是也不想浪费(研发成本很高),恰巧苏联发现了这件事情在付出了大量的马克后,莱茵金属公司立刻将设计图纸卖给了苏联,这就是M1931型高射炮的研发背景。



莱茵金属设计的75毫米高射炮

苏联在莱茵金属公司公司基础上将口径改为76.2毫米为了能适应本国的炮弹的口径,1931年定型为M1931型76毫米高射炮,全重3750公斤,炮管长4191毫米(倍径55倍);垂直射界-2°~+82°,水平射界360°;射速15-20发每分钟,最大射高9300米。



M1931型76.2毫米高射

M1931型高射炮在苏德战争期间活跃在1941年6月至1942年1月间,在这半年内苏联击落纳粹德国飞机2500架,其中大部分都是由M1931型高射炮完成,1942年后随着85毫米M1938型高射炮逐步装备M1931型高射炮转入二线,很奇怪的是76毫米高射炮的知名度一直不如855毫米高射炮,个人猜测是因为85毫米高射炮之后成为苏联T-34/85坦克的主炮有关。



M1931型高射炮

M1931型高射炮在抗战中也成为了我们守护西北领空的重要武器,1938年《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时中国代表就提出了购买36门M1931型高射炮的想法,苏联最后只答应只卖20门,每门炮附带炮弹2000发,附加照空灯、听音机及其他配套仪器,单价20000美金;20门炮被送到中国后才发现电动信管被拆除,该炮只能手动瞄准大大降低了精准度。



M1931型高射炮

20门M1931型高射炮来到中国后一开始于剩下的博福斯75毫米高射炮编成高炮45团守卫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后在保护广州和粤汉铁路时有8门M1931型高炮在广州沦陷时未能带出导致损失;1939年11月4日的成都空战中M1931型高射炮配合中国空军击落日本2架轰炸机,其中日本陆航飞行员奥田大佐当场毙命(此人被日军称呼为轰炸机之王)。



轰炸成都的日本轰炸机

M1931高射炮在中国出名的一次是在兰州轰炸中,1939年2月20-23日军轰炸兰州时日军将轰炸目标改为兰州城区造成百余人伤亡,建筑物中最大损失是唐代贞观年间修建的普照寺被焚毁,连同经塔内大藏经6358卷(唐藏5048卷)和保护经书的方丈蓝众诚一起化作灰烬;仅存的泰和铁钟目前现存于兰州市五泉山,是记录兰州轰炸的重要证据。



普照寺仅存的泰和铁钟

兰州当时在拱星墩机场有M1931型高射炮4门,最重要的是兰州多山的地理条件可以在山头上架设20毫米高射炮以及高射机枪防止日机低空投弹(高空云层干扰会导致轰炸精度降低),可以说日机来犯时兰州已经做好了远中近三层防空炮火力网的准备,两天中仅兰州防空部队就击落日机15架。



轰炸兰州

这里要说一下为啥日军要轰炸兰州,按理说日本陆军是没有能力威胁兰州所以没有必要通过空袭削弱兰州的防御,这个问题要结合当时的环境,抗战时期大部分沿海地区先后沦陷导致获得外援的通道仅剩西北和西南地区;日军实施制空进攻作战试图以空袭干扰中国政府运作并试图以军事压力逼迫中国政府投降,为此当时日本选择了2个目标,一个是国民政府陪都重庆(重庆也有接收外援的能力),另一个就是中国西北接收外援的中转基地,兰州。



日本轰炸重庆

抗战时期甘肃民工完全依靠人力连通了新疆、陕西、四川以及宁夏的道路,兰州成为从西北获取外援通往中国其他地区的必经节点,来自国际的援助物资连同西北大后方生产的物资都会通过兰州输送到中国其他战区,为此从1939年1月起日本在山西运城机的轰炸机就开始轰炸兰州,由于日本部分轰炸机航程不足还特意购买了拥有长航程的意大利菲亚特BR20轰炸机参与轰炸。



从西北进入中国的援助以及后方支援都需要通过兰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