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的英德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规模最大的海战,这场海战结束了战列巡洋舰的地位,同时将战列舰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启了大炮巨舰短暂制霸海洋的美好时光;然而飞机的出现动摇了战列舰的地位,100架需要一个月就能出厂的飞机携带炸弹或者鱼类击沉一艘至少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建成的战列舰只需要几个小时,残酷的事实证明海战已经从平面变成了立体,不能顺应改变的就只能被无情的击沉。



死在日本陆基轰炸机手上的英国威尔士亲王号以及反击号,谁能想到大和号最后也死在了飞机手上

虽然目前将大和号的沉没定为大舰巨炮时代的结束(也有威尔士亲王号沉没),但实际上大和号那名不符实的战绩根本不配,真正大舰巨炮时代结束的标志是俾斯麦号战列舰沉没,虽然俾斯麦是被英国战列舰群殴击沉(好歹击沉了“胡德号”),但如果没有来自“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上“剑鱼”舰载攻击机的鱼雷将俾斯麦的船舵卡死在左20°(一共6条鱼雷俾斯麦躲过了5条,仅有的1条击中了船舵附近),俾斯麦还是有能力在油料漏光前回到德国空军的保护区域(英国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的齐射击中俾斯麦水下油料区,导致燃油外泄),可惜历史就是历史,和英国相比二战纳粹德国海军的水面舰艇在规模以及性能上本就差了一大截,哪怕是有两艘新锐战舰也很难与其抗衡。



攻击俾斯麦战列舰的“剑鱼”攻击机

这里要说一下“剑鱼”攻击机,机长10.87米,机高3.76米,翼展13.87米,最大起飞重量3406千克。巡航速度193千米/小时,最大时速222千米/小时,升限3260米,最大航程1658千米。可挂载一枚730千克鱼雷或最大680千克深水炸弹;“剑鱼”攻击机的时速是当时各国鱼雷机中最慢的一个,而俾斯麦一架都没打下来的原因除了自身对空火控雷达出了问题外,还有一半的“功劳”归属于德国海军装备的SK-C/30型37毫米高射炮。



“剑鱼”舰载攻击机属于多用途飞机

SK-C/30型37毫米高射炮在1930年开始设计,到1934年研制成功并定型生产,每座炮塔重3670千克,单门火炮全重243千克,俯仰角度为-10~+80度,炮塔水平旋转速率为4度/秒,高低俯仰速率为3度/秒,身管长2962毫米,理论双联装射速80发每分钟(单发半自动),实际20-30发每分钟,炮弹初速1000米每秒,有效射程2000米,最大射程8500米;俾斯麦号战列舰全舰共备弹32000发,共装有8座SK-C/30型37毫米高炮并且均装备有各自独立的射击炮瞄设备。



SK-C/30型37毫米高射炮

SK-C/30型37毫米高射炮的设计很难理解是作为近距离防空武器使用,通常一个双联装高射炮人员组成需要1人负责调整水平旋转,2人负责关瞄和调整俯仰,4人射击和装填(2名士兵用身前的肚兜里装着炮弹,再由另外2人装填射击),和日本九六式高射炮一样,这种人员太多而且没有防护的防空炮阵地很容易被飞机机枪子弹或者炮弹的弹片杀伤,而且复杂的方式进一步降低了射速。



至于德国陆军都已经用弹匣装弹海军却不用的原因有一个说法是,德国俾斯麦号的适航性比较差,导致防空火炮在颠簸的军舰上无法正常射击,为此德国人专门设计了一种三轴稳定炮架给军舰使用,这就导致陆军的37毫米高射炮无法直接转移到军舰上,俾斯麦号沉没后德国人才如梦初醒,紧急订购了Flak-28型40毫米高炮,将SK-C/30型37毫米高射炮替换掉。



SK-C/30型37毫米高射炮,可以看到几乎没有防护

小口径防空炮是战舰最后一层对空防御屏障(不仅数量要多射速也要快),俾斯麦号战列舰近程防空火力主要由8座SK-C/30型83倍口径3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和20门(两座L65 MG-C/38型20毫米四联装和12座L65 MG-C/30型20毫米单管装)20毫米高射炮构成,稀薄的近距离火力网很难拦截和驱散敌机,这也就导致了俾斯麦最后间接死在了“剑鱼”攻击机的手上。



稀薄的火力网,参与围攻俾斯麦号战列舰的24架“剑鱼”攻击机无一伤亡

在写日本九六式的时候就想到了这对海军防空炮中的“难兄难弟”,比起九六式好歹还有弹匣来供弹,德国SK-C/30型37毫米高射炮纯用手来一发一发填装,虽然九六式高射炮的确不咋地,但是采用弹匣供弹的九六式高射炮综合性能要好于德国37毫米高射炮。要威力没威力,要射速没射速,这就是德国SK-C/30型37毫米高射炮被定为最差防空炮之一的理由。



双联装的日本海军九六式高射炮都要好于德国海军37毫米高射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