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介绍了日本大口径防空炮的探索,虽然大正十一式防空炮性能不佳却为日本防空炮国产化打下了基础,在此之前日本以战胜国身份前往欧洲考察认为飞机在战争中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飞机的性能还会提升,那么大正十一式防空炮的性能就很难满足战争需要。



大正十一式高射炮

上世纪20年代日本经济萎靡军费减少但是日本陆海军却在为军费争得头破血流,其中日本陆军认为应对新的战争需要保留14个常备师团另外再增加2个常备师团,当时1个常备师团的1年军费差不多是1500万日元,常备师团所需军费已经成为日本政府的巨大负担,为此日本进行了2轮军缩来减少士兵数量提升质量;第1轮军缩是山梨军缩,由日本陆军大臣山梨半造主持削减了60000名军人和13000头军马(其中的军人是预备役并非常备师团),第2轮式宇垣军缩,由日本陆军大臣宇垣一成主持削减了4个常备师团将节省出来军费用于近代化军队建设,其中就包括增设高炮连队,这就是八八式高射炮的研发背景。



山梨半造(左)、宇垣一成(右),后者是日本“总体战”思想的领导人物之一,属于改革派

这里顺嘴一说,可能现在的日元汇率会让人觉得1500万日元没多少,但是在1920-1930年间日元兑换美元的汇率保持在2.5日元-3日元兑换1美元的区间内,还是很值钱的。



日本大正时代的5元银币

日本陆军省于1926年2月下达了新型高射炮的研发命令,要求如下:1、口径75毫米,2、射高不得低于8000米,3、垂直射界0°~85°,4、水平射界360°,5、放列时间不超过20分钟;新型高射炮的研发任务由日本陆军兵工厂进行。



八八式高射炮的五爪固定底座,每个固定脚拆下来需要5分钟

日本陆军兵工厂用了2个月在1926年4月就制造出1门用于测试的高射炮,该炮在测试中射高达到9000米,此后该炮经历了包括340公里长距离牵引测试,操作测试等,测试在1927年完成,本来应该是以大正天皇年号命名,然而1926年12月大正天皇去世所以就以昭和天皇时期的武器命名规则来进行命名,即神武天皇2588年也就是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



八八式高射炮

八八式高射炮,口径75毫米,炮管长3312毫米(倍径44倍),全重2450公斤;垂直射界0°~85°,水平射界360°(采用五爪底座);炮口初速720米每秒,对地最大射程14800米,对空射击最大12100米,对空射高最大9000米,射速15-20发每分钟;操作人员12名,最少操作人员4名。



八八式高射炮

八八式高射炮是日本当时最先进的大口径高射炮,为了其性能稳定该炮在生产后又陆续进行了改进,包括将为了提高路况适应性将实心轮胎更换为充气轮胎,改进炮车悬挂和减震,在牵引车牵引下的恶劣路况长距离行进测试等等,该炮的后坐行程会根据仰角改变而改变,在50°~85°的区间内属于短后坐,该炮的复进机很脆弱容易受损,这个问题一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解决,唯一的办法是发放分解工具和保养套装。



八八式高射炮的炮车,早期还是用实心轮胎

八八式高射炮虽然是日本陆军主力高射炮但是其命运并不顺利,二战爆发初期日本的侵略战争十分顺利,作为防空武器的八八式高射炮并没有太多可以露脸的机会,等到二战中后期日本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后八八式高射炮才开始大规模量产却为时已晚,由于日本武器制造通常是由分布在民间的作坊将零件加工出来再送去工厂组装导致量产速度就很难提升起来,等到美军开始大规模轰炸日本本土加上潜艇封锁后制造速度就更是雪上加霜,截止日本投降前八八式高射炮的总产量仅有2000多门,如果把这个数字和德国动辄上万门相比的确不咋地,但是和日本火炮生产数量比对一下就会发现这个数量已经不低了。



美军战略轰炸后留下的弹坑,这种轰炸对于日本而言非常致命

八八式高射炮和其他国家高射炮一样躲不开攻击地面的命运,八八式高射炮被装备在硫磺岛、冲绳岛上用以攻击美国坦克,在1000米距离上该炮可以击穿“谢尔曼”坦克的前装甲;该炮被用于日本本土防御,9000米的射高只能对在1万米高空的B29轰炸机望而兴叹。



被丢弃的八八式高射炮,此时处于平射状态

八八式高射炮也被日本装备在舰船和飞机上,这里说的不是日本海军的舰船而是日本陆军的舰船,日本陆军将该炮装在运输船上用于自卫;飞机则是日本从Ki-67 I型(四式重爆飞龙)改进的Ki-109昼间战斗机,机头装有1门八八式75毫米炮改进的ho-501航炮,射速20发每分钟,备弹15发。(日本二战没有独立空军,分为海军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



Ki-109昼间战斗机,注意机头的75毫米炮管,看图片是被美军缴获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