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介绍了中国民20年式82毫米迫击炮,作为对法国布朗德81毫米迫击炮的仿制,苏联在口径方面与中国做出了一致的选择,将口径增加1毫米占了不少便宜。
同为82毫米口径的中国民20年式迫击炮
苏联在二战作为一个火炮大国拥有84.3万门各种口径的轻重型火炮,其中迫击炮就占了34.8万门,这其中很大原因在于苏德战争中的巷战使得平射火炮难有发挥的机会,反而是发射曲线弹道、射击死角少更加轻便容易机动的迫击炮更受一线士兵欢迎,今天来介绍的就是苏联的82毫米迫击炮。
苏联装备的PM-38型120毫米重型迫击炮
有一点很纳闷,苏联PM-37型迫击炮的性能都很好而且经历过惨烈的苏德战争,不过网上关于它的介绍却很少,下面的信息基本都是家里杂志上的。
一战时期英国斯托克迫击炮的出现让迫击炮成为一种有效且易于生产的武器,此后改良版的法国布朗德迫击炮成为很多国家仿制的参照物,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引进了几门布朗德M1927/31型81毫米迫击炮进行仿制,仿制工作很顺利将口径增加了1毫米后在1936年定型为PM-36型营属82毫米迫击炮,不过苏联并未有只是仿制随即进行了改进,改进包括将原有的方形底钣改为圆形底钣以适应不同地形,在炮管和支架之间增加复进簧用于减缓开炮时产生的后坐力(这个改进为41型和43型奠定了基础),1937年定型为PM-37型营属82毫米迫击炮。
法国布朗德M1927/31型迫击炮的底钣及其众多仿制都是方形的
PM-37型迫击炮,口径82毫米,炮管长1320毫米(倍径16倍),全重57公斤;垂直射界+45°~+85°;最大射程3100米,炮口初速202米每秒,射速每分钟11发;操作人员6人。
PM-37型迫击炮
PM-37型迫击炮经历了两次改造用于提高机动性,第一次改进发生在苏德战争爆发前的1941年,PM-37型定型为PM-41型,全重减少到45公斤;改进的地方是原来的双腿支架改为单腿支架,支架与一组车轮结合提高机动性,机动时在炮口装上T型把手就可以拖拽,不过这个改进很快就出现问题,在实战中士兵发现车轮很难提供稳定性(射击时轮子会折叠充当支架的两个着力点)而且射击时车轮打滑让射击精度降低。
PM-41型82毫米迫击炮在机动
1943年根据前线提出的要求第二次改进开始,这一次改进是在车轴上增加了一个用于稳定的支架,射击时将车轴的支架放下用于稳定也不需要折叠车轮,PM-43型迫击炮成为PM-37型迫击炮最后的型号。非常不好意思没找到43型的图片,如果找到会立刻补图。
没找到1943年型的图片,这是苏联M-72型摩托车搭载PM-37型迫击炮,也是提高机动的一种方法
苏德战争中德国人对苏联的82毫米迫击炮恨得牙痒痒,其一是缴获的苏联迫击炮弹没法直接用而苏联缴获德军炮弹后可以凑合用,其二是其射程超德国Gr.W.34型81毫米迫击炮(德2400米),德军缴获后赋予274/(r)迫击炮的编号继续使用。
苏联PM-37型82毫米迫击炮阵地
朝鲜战争时期我志愿军也有装备苏联PM-37型迫击炮,1953年根据PM-37型迫击炮仿制出了我国的53式82毫米迫击炮,是新中国第一代制式迫击炮。
军事博物馆里的53式82毫米迫击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