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暴风突击队”战术出现后一度让对面的协约国十分头疼,这些被挑选出来具有很高战斗素质的士兵挎着MP18冲锋枪,1915型手榴弹以及喷火器和MG08/15轻机枪在战斗发起前蛰伏在距离协约国铁丝网最近的地方,等到战斗发生后这些突击队队员就会剪开铁丝网,利用冲锋枪和手榴弹消灭火力点或者协约国士兵,但是这个战术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只要1挺机枪架起来这些还在冲锋的暴风突击队队员就不得不趴下躲避子弹,在这期间协约国的士兵会源源不断的赶来,同时这些突击队队员也会成为协约国火炮的关照目标。



正在集结的德国暴风突击队队员

一战结束后德国反思了自己在一战战场上的受到的教训后认为需要一种能够跟随士兵一同前进的步兵炮为前线士兵提供客观的火力支援,在这个想法指导下德国开始进行步兵炮的研发,由于受到《凡尔赛条约》的约束步兵炮的研发工作在1927年交由莱茵金属-博尔西格公司秘密进行,研发工作受在英法严格监督下秘密进行了长达6年后才于1932年才研发成功,对外为了掩人耳目将该炮的型号定为18型步兵炮,意思是1918年研发出来的步兵炮。



18型步兵炮

18型步兵炮设计思路就是跟着步兵一起行动,大部分情况下德国步兵师都是用牲畜牵引该炮,这个情况下该炮的炮轮主要以木制为主;木质炮轮在车辆牵引时对路况要求高而且适应性差,为了提高适应性一部分18型步兵炮换上了橡胶轮胎。



18型步兵炮,注意炮轮是木制的

18型步兵炮,口径75毫米,炮管长880毫米(倍径11.7倍);放列全重433公斤,行列全重424公斤;垂直射界-10°~74°,水平射界左右各6°;最大射程3500米,炮口初速210米每秒,射速8-12发每分钟;操作人员5人,截止1945年总产量12000门。



18型步兵炮,大仰角发射

18型步兵炮最有特点是炮闩,该炮的炮闩类似于杠杆式步枪的装弹方式,当炮尾机构杠杆被抬起时会露出装填口,塞入炮弹后炮尾机构杠杆把手向下运动时完成炮闩闭锁和击发,等到再被抬起时抽出器将炮弹壳抽出等待装填。



18型步兵炮的炮闩细节,翻译是尽自己能力了,抽出器是不是应该叫抽壳器

18型步兵炮具有分解运输的能力,可以分解成6个或10个部件运输,可以驮运也可以人力搬运,在分解为6个部件下平均70公斤左右;18型步兵炮原本不具备反坦克能力,战争后期由于缺乏火炮德国为其专门设计了空心装药破甲弹使其具备一定的反坦克能力。



车辆牵引的18型步兵炮

18型步兵炮在抗日战争前由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向国民政府建议装备每个步兵团组建一个步兵炮连下辖4门步兵炮,国民政府从德国购买了60门(也有说100门的)18型步兵炮,同时也向德国购买了机具用于生产炮弹;该炮在解放战争中也有使用并被人民解放军缴获,目前有1门现存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



现存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的18型步兵炮

18型步兵炮属于德国在二战的第一门步兵炮也是德国75毫米步兵炮家族中产量最多的一个,该炮后续发展寥寥无几的最大原因是二战中更加轻便的迫击炮、火箭筒、无后坐力炮的出现将步兵炮施展拳脚的空间进一步压缩,德国也是到战争后期在火炮损失严重的情况下没办法才重新恢复了18型步兵炮的生产;倒是在缺乏机械化牵引的背景条件下的中国抗战环境下步兵炮以及山炮比大口径榴弹炮更加好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