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板浦这个有历史底蕴的千年小镇,我平常的小日子过得很滋润。每天除了上班,就是蜗居在家看书、写文章。另外,还有一件逍遥妙事,那就是谈闲。
春暖花开,面朝大海的春天时,我会用微信,约上三五知己,到小镇上寻一家,小一点的店铺,穿过微雨斜飞的东大街道,即是小聂店铺。店铺里围坐着江湖隐士,车卖浆者之流。先招呼店小二,上一碟花生米,小巧的花生米,好东西,很耐咀嚼,大嚼,嚼之声像馓子一样,响彻十里。再上,一盘猪头肉,猪头肉最好用荷花池的荷叶垫之,荷叶垫猪头肉,香气四溢,美不胜收。
酒席上,少不了一碗饺子,再温上一壶酒,饺子端上来,添点醋,醋乃老字号板浦汪醋。醋是上等好醋。醋,好生了得,烹饪时,或炒菜,或凉拌,或蘸饺子,只需数滴,所以称为“滴醋”,有别于山西陈醋,在醋品中独树一帜。故清朝著名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大赞“板浦醋为第一”。醋不仅惊动了文人袁枚,也惊动了皇帝老儿乾隆。乾隆品尝过醋后,龙颜大悦,竖起大拇指,连声赞道:板浦醋,美哉!直到现在板浦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乾隆帝尝滴醋,袁才子写名著”的佳话哩。
市作家杨树军,以醋为题材,写了一本名叫《滴滴香》的小说,得到无数读者关注。1992年底,由河南电视台和连云港联合摄制的三集电视连续剧《醋圣》在全国多次播放,获得好评。汪醋,气势磅礴,风光无限。醋,好蘸饺子。醋,是饺子的原配。饺子寻常物,彻底沾了醋的光。饺子蘸醋,好吃着呢。民谚有云:饺子蘸醋,越蘸越有。三五知己,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聚在一起。聚到一起做什么呢?谈闲,无所不谈,醋必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谈时,不紧不慢,品尝着香醋,谈着醋文化,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不啻于皇帝老儿。从谈闲中,我获得了灵感,在书房动手着笔写了一篇散文《板浦醋事》,结果,文章不仅上了《苍梧晚报》美食城,而且获了奖。
想不到,生我养我的小镇板浦竟然是醋乡。生在醋乡板浦,是一件美到不能再美的事。有时在书房看书看累了,合上书,走出家门。不急不躁的骑上电瓶车,穿街过巷,一路高歌,从东后街拐到东大街,再从历史厚重的东大街崇文门绕道城外,特意去找好友吴维建,喝喝茶。我喜欢喝茶。茶必然是好茶,云台山产的云雾茶。云台山,山是名山,名山出好茶,云雾茶听名子,就觉得有氤氲雾气在胸,茶毫很足。我与好友一边喝茶,一边谈闲。谈得投机,谈闲甚欢。云雾茶可以入馔。最简单的是茶叶蛋,平民食物。卤好的茶叶蛋,深受到男女老少的欢迎。茶叶入馔。杭州有一道经典菜,非常出名,叫龙井虾仁。
其实,谈闲这些事情,古人早就做过。谈闲有益。举两个小例子,譬如:蒲松龄。几百年前,清初山东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先生,在村口,摆一茶摊,并随意搭了一个棚子。棚子是简易的。能避风雨的那种。谈闲的谈客是来来往往,天南地北的商人或过路人。谈客渴了、累了,喝口茶,茶是免费的。说白了,只不过是以茶水换取写作素材,什么奇闻怪事,乡野趣闻。天长日久。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后,厚积薄发,他倾尽毕生精力,把从谈闲中听来的故事,整理加工,集结成书,取名《聊斋志异》。《聊斋志异》一问世,就风行天下,翻刻本竞相出现,相继出现了注释本、评点本,成为小说中的销畅书。
想来,文坛巨匠李汝珍也一定是喜欢谈闲的。谈闲的场所是皂角树下。李汝珍他在板浦居住时,时常和当地的学者及名士,坐在傲骨凌空的皂角树下谈闲,成为一时佳话。谈友中,当然有板浦名著文人许乔林,许桂林、吴振勃、吴振勷以及“中正才子”乔绍侨、乔绍傅,还有他的恩师凌廷堪。谈闲中,李汝珍受益匪浅,收获多多,终于三十年磨一剑,写出了一本旷世名著《镜花缘》。不难看出,蒲松龄和李汝珍是谈闲的受益者。
江山代有能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古今心同,情之所往。新疆作家刘亮程也嗜好谈闲,他时常悠哉地悠哉地肩上扛着一把铁锹,游荡在他的村庄,找村人谈闲,不巧他的村人,大都流落城市打工了。村人不在,面对着空旷的村庄,于是,他就找庄稼谈闲,找动物谈闲······更让人惊讶的是,他还找空气、以及风谈闲,谈着,谈着,奇思妙想,独树一帜,出奇制胜,写出了一本书名叫《一个人的村庄》。由此可见,谈闲有益。我也喜欢谈闲,但我着实不知道,我能不能像他们一样,能写出更好的作品。祈祷老天,能让我如愿。
无论结局如何,谈闲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休闲方式。的确如此,有些时光,真的就是用来谈闲的。谈闲真好。
作者简介:潘友国,土生土长连云港板浦人。喜欢看书、写文章。时常有小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