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公立医院的运营压力愈加沉重,部分医院甚至走向了破产的边缘。

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的数据表明,2024年全年,全国有500余宗涉及“医院”的破产、强制清算案件。令人诧异的是,公立医院的名字于其中屡见不鲜。

公立医院一直以来是社会医疗服务的中坚力量,它们的破产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但事实上,面对严峻的经济和政策挑战,部分公立医院也未能幸免。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突如其来的寒冬:公立医院竟然也能破产?

其中,梅州市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破产之事,一度在社会上激起广泛热议。2024年10月,该院突然宣告停诊,勒令合同制员工离职。彼时,医院已拖欠员工薪资达10个月之久。在中国的医疗体系中,公立医院一直被视作国家保障民众医疗的主要力量,政府为其提供资金支持,长期以来是稳定的象征。然而,当下的现实远非这般简单。



“公立医院还能破产?”这一问题,迅速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议话题。事实上,梅州市的这起公立医院破产事件只是冰山一角。

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公立医院开始出现财务困境。许多地方医院不仅遭受着拖欠工资、债务累积等困境,而且部分医院还面临病人流失、收入下降的现实压力。面对这些难以避免的困局,曾经拥有绝对优势的公立医院,是否能够继续履行起其保障民众健康的责任,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破产背后的多重因素

要探讨公立医院破产的原因,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分析。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医院经营困境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事实上,除了外部经济环境的压力,医院内部的管理问题、政策改革的冲击,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

首先,医疗改革的政策影响是当前公立医院陷入困境的首要因素。自药品零加成政策推行以来,公立医院往昔依赖的药品销售收入戛然而止,进而形成以医疗服务收费为主的收入结构。然而,医疗服务收费却远远不足以弥补医院的运营成本。



在基层医院,由于患者流失,很多医院的收入出现了严重下滑。此外,医保支付模式的改革也为医院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以DRG(按疾病诊断相关组付费)支付模式为例,这种新型的支付模式虽然有助于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但却使得公立医院的收入更加不稳定,特别是一些基础设施较差、管理不善的医院,更容易陷入经营困境。

其次,医院的内部管理问题也是导致公立医院破产的重要因素。许多公立医院在扩张过程中,过度依赖政府补贴和外部融资,忽视了内部的精细化管理。



医院资源配置失当,部分管理层欠缺足够的市场敏锐性与运营能力,致使运营效率不高。以一些地方二级医院为例,部分医院为了争夺病源,在没有完善的财务规划和管理能力的情况下,盲目扩大规模,导致债务逐年增加,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

再者,市场竞争的激烈也在加剧医院的经营压力。近年来,民营医院、外资医院蓬勃兴起,医疗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在大城市,患者趋向于选择设备先进、医疗水平较高的大型三甲医院,而基层公立医院则面临着病源流失的困境。



根据一些地方政府的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了民营医院或直接前往大城市就诊,导致一些基层医院的收入大幅下降,最终陷入经营困境。而对于一些小型的公立医院而言,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无法吸引足够的患者,收入逐年下降,难以为继。

现实的困境

公立医院的破产,不仅是一个行业的危机,更关乎民生的保障。在中国,尤其是偏远地区,公立医院一直是最主要的医疗保障提供者。然而,随着公立医院的困境加剧,民众的医疗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这无疑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隐忧。



我们不难发现,公立医院的困境,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广大农村地区和城市边缘地区居民的就医问题。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前往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就医,费用高、路途远,甚至难以承受。而私立医院的费用更是高不可攀,远非大多数人所能承受。

与此同时,随着公立医院的破产或停诊,很多地方的患者陷入了医疗服务的空白地带。即使政府在医疗保障方面加大了投入,但无法弥补医院倒闭带来的空缺。例如,近年来,许多农村地区的医院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设施陈旧,医疗资源匮乏,面临着关闭或“停诊”的风险。



在一些偏远的县城和乡村,医院一旦关闭,村民不得不千里迢迢前往市区就医,而这一过程不仅费时费力,更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对于那些生病的老人和儿童来说,长时间的等待和远距离的就医几乎成了“生死攸关”的问题。

政府责任的再次凸显

面对公立医院的困境,社会各界普遍认为,政府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关键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市场的竞争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医院,尤其是基层公立医院,承载着大多数民众的基本医疗需求,任何一次医院倒闭或破产,都会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政府不但要在政策方面予以支持,而且需在资金、管理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强化引导。

首先,应当加大对基层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确保其能够在改革中稳定运营。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政府可以考虑采取多种形式的财政补贴,确保这些医院能够应对不断增加的运营成本。同时,政府应出台针对基层医院的扶持政策,帮助它们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



其次,应加快推进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打破大医院资源集中、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可以通过分级诊疗、远程医疗等手段,缓解大城市三甲医院的压力,确保更多基层医院能够在合理范围内获得患者,并能够为患者提供质量合格的医疗服务。

最后,应完善医保制度,探索更适合公立医院的支付模式,避免一刀切的医保支付改革给医院带来的负担。医保支付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而合理的支付方式则能够保障医院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保持足够的财政收入。



医疗改革的未来,政府兜底仍不可或缺

公立医院的困境,揭示了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这些医院的破产,绝非仅仅是行业内部之事,实则是关涉社会民生的重大问题。面对这一局面,政府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政策保障和资源配置。

唯有如此,方能确保中国广大民众,尤其是基层地区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便捷且负担得起的医疗服务。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 2024-10-25 07:32《广东梅州一医院停诊或将申请破产,员工:今年没怎么发工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