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 “人日节”。其诞生与古老的神话传说紧密相连。相传,女娲抟土造人,在创世的前六日,依次创造出鸡、狗、猪、羊、牛、马,到了第七日,才塑造出人类。自此,正月初七便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成为人类的诞辰日。这一传说,虽充满了奇幻色彩,却也表达了古人对人类起源的浪漫想象,为 “人日” 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除了女娲造人的传说,关于 “人日” 起源,亦有源自道教祭典仪式和古代占卜活动等说法。


早在汉朝,人日节俗便已初现端倪。东方朔《占书》中记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彼时,人们依据正月初七的气候阴晴,来判断这一年人丁与六畜的兴衰,这一经验逐渐传承,成为人日节的雏形。到了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对人日节的关注,使得节日习俗愈发丰富。集会、筵宴、登高赋诗等活动盛行,人们在这一天,或把酒言欢,或登高远眺,以诗文寄情,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许。如晋人郭缘生在《述征记》中所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唐朝,是 “人日” 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中宗李显每逢人日,都会大宴群臣,赐王公以下彩缕人胜,一时间,宫廷内外热闹非凡。文人墨客们也纷纷以诗相和,高适的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便表达了人日时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而戴叔伦的 “年来日日春光好,今日春光好更新。独献菜羹怜应节,遍传金胜喜逢人”,更是生动描绘了人日时人们欢庆节日、享受春光的欢乐场景 。然而,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集权政治的影响,“人日” 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但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却在民间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正月初七“人日”,牢记:1要戴,2要吃,3不洗,别犯了祖宗忌讳。

“1要戴”

装饰方面,戴华胜是一大特色。华胜又称 “花胜”“巧胜”“彩胜”,人们用五彩丝织品、彩纸剪出花样或人形,更精致的则用金箔镂空成人形,戴在头上或贴在屏风、窗户上,既美观又能祛病辟邪、消灾祈福。


“2要吃”

饮食方面,人们会吃七菜羹,以七种不同的蔬菜烹煮而成,每种蔬菜都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如芹同 “勤”、蒜同 “算”、葱同 “聪”,寓意新的一年勤劳、聪明、会算计 。“羹” 与 “更” 谐音,取更新之意,有求吉纳祥的美好象征。

还有吃面条的习俗,细长的面条,象征着长寿,人们希望借此缠住岁月的双腿,祈求健康长寿。


“3不洗”

1:不洗米煮饭(或理解为不轻易开启米缸)。在一些传统观念中,米被视为财富的象征,因此不轻易开启米缸或洗米煮饭被视为保护家庭财富的一种方式。这尤其体现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如春节等,人们认为这些日子开启米缸或洗米会“漏气”,导致财富流失。

2:不洗头(或理解为不轻易洗发)。在古代,洗头被视为一种较为奢侈的行为,因为水资源相对稀缺且洗发用品不易得。因此,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如农历正月初一、十五等,人们会避免洗头,以示对节日的尊重和对祖先的缅怀。此外,也有说法认为在这些日子洗头会“洗去”一年的好运。

3:不洗衣服(或理解为不轻易洗涤衣物)。在一些地区,人们会避免洗衣服,尤其是内衣裤等贴身衣物。这既是对节日的尊重,也反映了古人对“洁净”与“污秽”的严格区分,以及在某些特殊日子保持身体“纯净”的信仰。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这儿,如果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关注,若您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简和您一起探讨!人生是一场荒芜孤独的旅行,冷暖自知,苦乐在心,照顾好自己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