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人日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农历新年之际,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底蕴与民俗风情。追溯至汉代,《占书》中已有记载:“初一鸡,初二狗,初三猪,初四羊,初五牛,初六马,初七人”,这便是人日节最早的文献痕迹。古人认为,在女娲创世之初,她按照天地秩序,依次创造了世间万物,并在第七日捏土造人,赋予了人类智慧与情感,从而有了今日之社会。这一节日不仅是对生命的庆祝,更是对人文精神的崇高礼赞。


自晋朝起,“人日”逐渐演变为“人胜节”,其内涵更加丰富多样。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人们会在这一天剪彩为人形或镂金箔为人像,贴于屏风或戴于发间,此即为“戴人胜”。女子们则相互馈赠精心制作的花胜,寓意生活如花开般美好。唐代时,皇帝常于人日宴请群臣,登高赋诗,祈福纳吉,使得这个节日达到了鼎盛。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宋代以后,“人胜节”的热度有所下降,但其核心思想——祈愿人民安康、社会和谐,始终贯穿于历史长河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日节的习俗遍布大江南北,各具特色。南方地区有吃七宝羹的习惯,用七种蔬菜熬制成汤羹,寓意驱邪避疾、健康长寿;北方则流行摊煎饼、吃面条前者象征着熏走晦气,后者则寓意缠住岁月,期盼长寿。此外,还有送火神的习俗,人们将秸秆扎成火把点燃后送往村外,以期新的一年平安无事。而在一些地方,人日还是亲友团聚的最后一日,过了这天,游子们便要背起行囊,离开家乡,踏上新的征程。

大年初七人日,牢记:一戴、两送、三吃,遵循传统,祈愿人寿年丰。


“一戴”

戴人胜,即佩戴一种名为“人胜”的头饰。人胜,又称彩胜、华胜,是一种具有人形或花朵样式的装饰品。这一习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晋朝时期人们就开始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到了唐代,这个节日更是受到重视,每逢人日,皇帝会赐群臣彩缕人胜,以示恩宠和祝福。


在古代,女性们尤为重视这一习俗,她们会在正月初七这一天佩戴各种精美的人胜饰品。这些饰品不仅制作精巧,而且题材丰富,如婴戏、仙人飞天、仕女奏乐、仙人采药和佛像等,都是常见的“人胜”饰品题材。

戴人胜习俗的背后,寄托了人们祈福纳吉的美好愿望。人们希望通过佩戴人胜,能够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顺遂、吉祥如意。特别是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有限,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更加深厚,因此戴人胜成为了一种寄托生命安全和健康长寿愿望的方式。

“两送”


一、土地庙送灯。在正月初七,一些地区的人们会前往当地的土地庙,送上一盏或多盏油灯。这一习俗尤其在民间流传甚广,人们相信通过向土地神献上灯火,可以祈求来年的平安、吉祥和子孙兴旺。在某些地方,无子的人家还会特意去偷灯,认为这样可以求得儿子,象征着家族血脉的延续。

二、送火神。在正月初七这天,一些地区特别是山东半岛等地,有着送火神的习俗。孩子们会选一根两米左右的木棒,用麦秸将其绑住制成“火神”,然后在黄昏时分在家门口点燃“火神”的一端,并抱着另一端跑向离家较远的地方,直到燃烧殆尽为止。这个活动寓意着将“火神”送出家门,以祈求一年之内家里没有火灾,平平安安。

“三吃”


一、长寿面。长寿面是一种细长的面条,通常在正月初七这一天被端上餐桌。长寿面寓意着长长久久、健康长寿。细长的面条象征着岁月的延续和生命的绵长,人们通过吃长寿面来表达对健康长寿的渴望和追求。


二、七宝羹。七宝羹是用七种不同的新鲜蔬菜加米粉煮成的羹汤。这些蔬菜通常包括芹菜、蒜、葱、香菜、韭菜等。七种蔬菜代表着不同的吉祥寓意,如芹菜代表勤劳致富、葱代表聪明伶俐、大蒜代表精打细算等。人们通过吃七宝羹来祈求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吉祥如意,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鱼肉。鱼肉在正月初七这一天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鱼肉寓意着年年有余、富贵有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和“余”谐音,因此吃鱼往往与富足和吉祥联系在一起。在正月初七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通过吃鱼来表达对财富和幸福的渴望和追求。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这儿,如果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关注,若您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简和您一起探讨!人生是一场荒芜孤独的旅行,冷暖自知,苦乐在心,照顾好自己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