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的 “人日节”。关于 “人日” 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的神话传说。相传,女娲创世时,前六天依次创造出鸡、狗、猪、羊、牛、马,第七天则创造了人类,自此,正月初七便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成为人类的诞辰日。虽还有起源于道教祭典仪式、古代占卜活动等说法,但女娲造人的传说,无疑为 “人日” 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让人们对这个节日的起源充满了遐想。
时光流转,“人日” 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发展演变。汉朝时,人日节俗开始出现,在东方朔的《占书》中,便有关于正月初七气候阴晴与人丁、六畜关系的记载,这一经验逐渐传承,成为人日节的雏形。魏晋时期,人日节受到士大夫的关注,节日习俗日益丰富,集会、筵宴、登高赋诗等风尚盛行。到了唐朝,人日节更是发展至鼎盛,唐中宗李显每逢人日,都会大宴群臣,赐王公以下彩缕人胜,文人墨客们也纷纷以诗相和,为这个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然而,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集权政治的恶化,“人日” 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的文化内涵却在民间悄然传承。
在古代,人们通过各种仪式和活动,祈求人丁兴旺、六畜繁衍、平安吉祥,这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贯穿了 “人日” 的始终。
在饮食方面,人们会吃七菜羹,以七种蔬菜烹煮而成,每种蔬菜都代表着不同的吉祥意义,寓意着新的一年祛病除灾、吉祥如意;还有吃面条的习俗,面条细长,象征着长寿,人们希望借此缠住岁月的双腿,祈求健康长寿。在装饰方面,人们会戴华胜,用五彩丝织品、彩纸剪出花样或人形,高级的则用金箔镂空成人形,戴在头上或贴在屏风、窗户上,既美观又能祛病辟邪、消灾祈福。此外,文人墨客还会在这一天登高赋诗,寄托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抒发对新年的美好期望。
“初七3不做,不富也安康”,大年初七人日节,这3件事尽量别碰。
一、不剃头。在农历正月初七,人们传统上不宜剃头发。这一习俗背后的寓意与太岁有关。太岁是一年一度在农历初一出现的神祇,而初七正是太岁离去的日子。剃头被视为犯太岁,容易得罪这位神明,从而招致一年的不顺。因此,避免剃头被认为能避免得罪太岁,保佑一年平安。这既是对神明的敬畏,也是对家庭平安的祈愿。
二、不开灶。正月初七也被认为是“破五”的日子,即过了初五之后,一些春节期间的禁忌开始逐渐解除。然而,在初七这一天,人们仍然被劝阻不要开灶。这是因为开灶会打破“破五”当天的宁静,容易冲犯一些传统的禁忌,从而破坏家中的安宁和祥。因此,不开灶成为了保持家中安宁的一种方式。这体现了古人对家庭和谐的重视,以及对传统禁忌的尊重。
三、不动土。在农历正月初七,人们被劝阻不要进行土地开发或建筑工程。这同样源于传统的迷信观念,认为在大年初七进行动土会得罪地神,影响家运。因此,“不动土”成为了保家安康的一种方式。这一习俗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以及对家庭平安的祈愿。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这儿,如果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关注,若您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简和您一起探讨!人生是一场荒芜孤独的旅行,冷暖自知,苦乐在心,照顾好自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