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根据真实案例改编,部分情节来源于网络,情节有润色;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仅为配合写作效果;部分人名为化名;请感性阅读,理性看待。
1965 年,对于王玉明来说,是个格外沉重的年份。那一年,他相依为命的母亲撒手人寰,留下了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在这世上。
王玉明从小就没了父亲,母亲是他唯一的亲人,1965 年,他相依为命的母亲撒手人寰,留下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在这世上。
办完母亲的后事,王玉明想,这样活着也没啥意思,不如去参军,保家卫国,也算活出点意义。
部队的生活跟王玉明想象的差不多,每天都是紧张的训练。他训练刻苦,从不叫苦叫累,几个月下来,倒也练出一身腱子肉。
王玉明所在的部队里,有个老兵叫阎红霞,阎红霞比王玉明大几岁,为人热情,平时对这些新兵蛋子也挺照顾。
王玉明因为踏实肯干,也颇得阎红霞的欣赏。有一天,阎红霞在训练休息的时候,把王玉明拉到一边,笑着说:“玉明啊,我给你介绍个对象怎么样?”
王玉明一听,脸“腾”地一下就红了,他长这么大,还没跟姑娘说过几句话呢,更别提处对象了。他支支吾吾地说:“阎姐,我……我还小呢……”
“小啥小,你都二十了,不小了!”阎红霞说,“我有个妹妹,叫阎宝霞,今年十八,长得可俊了,人也勤快,跟你正合适!”
“我……”王玉明还是有些犹豫,他知道自己条件不好,从小就是个孤儿,现在虽然当了兵,可每个月的津贴也没多少,“阎姐,我这条件……人家能看上我吗?”
“你这孩子,咋这么没自信呢?”阎红霞拍拍王玉明的肩膀,“你人好,又踏实肯干,宝霞肯定喜欢你!这样,我先跟宝霞说说,你们先通信,了解了解,等休假的时候,我安排你们见个面,怎么样?”
王玉明想了想,觉得这样也行,就点点头。
阎宝霞在信里说自己在家务农,还帮着家里做些针线活,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朴实和贤惠。王玉明也把自己在部队的生活写给阎宝霞,虽然都是些训练的日常,但他也写得格外认真。一来二去,两人虽然没见过面,也通过书信熟悉起来。
不过,王玉明心里始终还是有些打鼓。自己要啥没啥,阎宝霞真的能看上自己吗?他把这份顾虑写在信里。没过多久,阎宝霞的回信说她不在乎那些物质条件,只要人好就行。
阎红霞休假的日子到了,王玉明也请了假,跟着阎红霞一起回了她的老家。一路上,王玉明的心里七上八下的。阎红霞看出他的心思,笑着安慰他说:“你放心吧,我妹妹人好着呢,你们肯定能处得来。”
到了家,阎宝霞比王玉明想象的还要好看,王玉明一下子就看呆了,倒是阎宝霞先开了口:“你就是王玉明吧?我姐经常跟我提起你。”
王玉明这才回过神来,赶紧说:“你好,你好,我是王玉明。”他感觉自己的脸烫得厉害,手心也出了汗。
阎红霞一看这俩人的样子,就知道有戏,于是就找了个借口出去,把空间留给他们。
阎宝霞给王玉明倒了杯水,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聊得还挺投机。
聊着聊着,阎宝霞突然说:“玉明,我给你织件毛衣吧。”
王玉明一愣,说:“这……这怎么好意思呢?”
“有什么不好意思的,”阎宝霞笑着说,“你们在部队训练那么辛苦,冬天肯定很冷,我给你织件毛衣,你训练的时候也能暖和些。”
王玉明还想推辞,阎宝霞已经拿起毛线和织针织了起来。接下来的几天,王玉明就在阎红霞家住下。
过了几天,阎宝霞的毛衣也织得差不多,就差两个袖子。阎宝霞说,她手头的毛线不够了,得去县城里买点。王玉明说他陪她一起去,阎宝霞也没拒绝。
到了县城,阎宝霞发现自己的钱不够买毛线了。王玉明想把自己的津贴拿出来,被阎宝霞拦住。“你的钱留着自己用,我这里有办法。”阎宝霞说。
原来,阎宝霞来之前,已经攒了12副自己亲手织的手套。她把这些手套卖给供销社,换了些钱,又添了点自己平日里攒下的,这才买够织毛衣的毛线。
回来的路上,王玉明问阎宝霞:“你为什么非要给我织毛衣呢?还卖了那么多手套。”
阎宝霞说:“我看你穿的毛衣都旧了,肯定不暖和。我给你织件新的,你穿着也舒服些。再说,你是我未来的丈夫,我不给你织给谁织?”王玉明听了,心里热乎乎的。
回到部队后,王玉明把自己的情况跟部队的领导汇报了。领导们都很支持他,还特批他们一个简短的假期,为他们准备一间简单的宿舍作为婚房。
婚礼那天,没有豪华的宴席,也没有热闹的仪式,只有几个部队的领导和要好的战友,大家一起吃了顿饭,就算礼成了。
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新婚的甜蜜,一纸调令就将王玉明所在的部队调往边疆地区执行戍边任务。
临别时,阎宝霞对王玉明说:“你在那边好好保重身体,家里有我,你不用担心。”
王玉明走了,阎宝霞独自回到河北老家。在老家,阎宝霞除了操持家务,就是给王玉明写信。
就这样,两人靠着书信联系,度过一个个寒暑。期间,阎宝霞攒钱坐火车,跑到边疆去看望王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