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消化内科病房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健康故事,吴先生的经历,让每一个听到的人都不禁为之警醒。吴先生今年 48 岁,三年前,他像往常一样去参加单位组织的体检。在肠镜检查时,医生发现他肠道内竟然长了好几个息肉,其中最大的那个,直径差不多有 6mm。当时,因为清肠药的问题,息肉没能及时切除。做完检查后,医生一脸严肃地叮嘱吴先生,一定要再找时间来医院把息肉切除掉,而且要定期随访复查,因为这些息肉要是放任不管,很可能会演变成癌。
可吴先生呢,从医院出来后,就把医生的话抛到了脑后。在他看来,自己身体没什么不舒服的地方,能吃能睡,那些息肉肯定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吴先生一次都没再去过医院复查。直到上个月,一个噩耗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 —— 他的兄弟被查出患上了肠癌。这个消息就像一道晴天霹雳,让吴先生突然想起自己也有肠息肉这回事。他心里 “咯噔” 一下,一种不好的预感涌上心头。
吴先生不敢再耽搁,赶忙去医院复查。检查结果让他懊悔不已,原本的肠息肉已经恶变成了癌。幸运的是,发现得还算及时,病程还处于早期。经过手术治疗,吴先生总算是有惊无险,很快就康复出院了。但这次经历,让吴先生深刻认识到,肠道健康可不是小事,一个小小的疏忽,就可能酿成大祸。
吴先生的故事,其实是很多人在面对肠道问题时的一个缩影。肠息肉,这个看似不起眼的 “小疙瘩”,却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息肉,简单来说,就是黏膜表面多长出来的赘生物,要是长在肠道上,就叫肠息肉。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结直肠肛门外科主任医师赵克介绍说,息肉的种类有好几种,像腺瘤性、化生性、炎症性、错构瘤性等等。在这些息肉里,腺瘤性息肉可是个 “危险分子”,它的危险程度最高,大多属于癌前病变。一旦发现,必须及时进行干预切除,否则就像在身体里埋下了一颗 “定时炸弹”。
临床上有数据显示,超过 80% 的肠癌都是由恶性息肉一步步演变而来的。从小小的息肉发展成肠癌,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先是小息肉,然后慢慢长成大息肉,接着出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最后就演变成癌了。这个过程通常需要 5 到 10 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期间,只要能及时发现息肉并把它切除掉,就有可能避免肠癌的发生。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陈鲁原提醒大家,多数肠息肉在初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就像一个 “潜伏者”,悄悄地在肠道里生长。只有部分病人可能会出现一些症状,比如腹痛,那种隐隐约约的疼痛,有时候会让人误以为是吃坏了肚子;还有腹泻,一天跑好几趟厕所,让人不胜其烦;另外,便血也是常见的症状之一,看着马桶里的鲜血,真的会让人心里发慌。除了肠息肉,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如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食物,还有遗传因素等,都是大肠癌的高危因素。
早期癌症和晚期癌症,在治愈率上简直是天壤之别。就拿肠癌来说,早期肠癌的治愈率能达到 90% 以上,大部分患者经过治疗都可以实现临床治愈,重新回归正常生活。可晚期肠癌就没这么幸运了,5 年生存率仅有 12%,而且治疗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李进教授指出,如果身体出现 “两痛、三多” 的症状,一定要提高警惕。“两痛”,一是腹部疼痛,这大多是因为病灶堵塞了肠道,引发了肠梗阻。刚开始,可能只是中下腹部有一点腹胀的感觉,随着病情的发展,这种疼痛会越来越严重,让人坐立不安。二是肛门处疼痛,要是病灶离肠道末端比较近,就会导致肛门出现坠胀、疼痛感,那种感觉就像有什么东西堵在肛门处,特别难受。
“三多” 也不容忽视。首先是排便次数增多,而且还可能出现腹泻和便秘交替的情况,今天拉肚子,明天又便秘,肠道就像 “闹脾气” 一样;粪便的形状也会发生改变,变得又细又扁。其次是放屁次数增多,而且放出来的屁还伴有明显的恶臭味,在公共场合都不敢随意放屁,特别尴尬。最后是便血次数增多,血液通常会附着在粪便内部,有些患者的粪便还会发黑,就像柏油一样。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首席专家兰平教授建议,普通人群最好在 45 岁以后就开始进行肠镜检查。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出现问题的几率也会增加。而对于一些高危人群,比如 40 岁以上且已经出现排便异常等不适症状的人、家族里有癌症病史的人、有遗传性大肠癌病史的人,还有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等,更要尽早进行定期肠镜筛查,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尽早治疗。
如今,肠癌的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以前大多是 60 岁左右的人容易患肠癌,现在平均年龄已经下降到 45 岁左右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表示,消化系统是人体肿瘤的高发部位,大约有 60% 的实体瘤都发生在这里。不想被肠癌盯上,这 4 个坏习惯一定要尽早改掉。
很多人工作繁忙,一坐就是一整天,缺乏运动。长期久坐不动,胃肠道的蠕动就会变慢,消化液的分泌也会减少,吃进去的食物很难消化,时间久了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便秘。那些粪便里的有害物质,会在肠道内长时间停留,不断刺激肠道黏膜,时间长了,肠癌的发生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还有一些人,因为工作忙或者其他原因,经常憋便。粪便在肠道里停留的时间太久,里面的水分会被肠道重新吸收,导致粪便干结,更难排出体外,还会引发便秘。而且,粪便里的有害物质会被肠道吸收,就像给肠道带来了一场 “污染”,增加了肠道病变的几率。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喜欢吃油腻的食物,摄入大量的高蛋白、高脂肪食物。这些食物进入身体后,会让胃肠道的蠕动速度变得更慢,便秘的问题也就更容易出现。同时,它们还会刺激胆汁酸分泌,过多的胆汁酸会给肠道黏膜带来不良刺激,就像一把 “小刀”,慢慢划伤肠道黏膜,增加了癌变的风险。
肚子上的赘肉越来越多,腰围越来越大,可别觉得这只是胖了一点的问题。腹部肥胖的人,身体会出现慢性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就像身体里的 “小火苗”,如果不及时扑灭,可能会诱发癌症。有研究发现,腰围每增加 10cm,肠癌的风险就会增加 2%。
肠癌虽然可怕,但它其实是一个惰性程度较高的癌症。只要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就有可能保自己 5 到 10 年不患肠癌。所以,对于 45 岁以上的人群来说,一定要重视定期进行肠镜检查,这是守护肠道健康的重要防线。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