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上的鳅船很多,活像一条大泥鳅,头齐尾齐,船身像圆筒,舵叶子像泥鳅尾巴,行起船来又快又灵活。传说,这种船还是当年杨幺在毛家滩打仗时造出来的。
南宋初年,杨幺领导洞庭湖区十九县农民起义,在龙阳县(今汉寿县)安营扎寨,实行陆耕水战。他是龙阳县土生土长的,九岁就跟爹爹驾船打鱼,晓得各种船只的特点。要水战么,必须有战船。当时的船只不是肚皮宽,就是脑壳秃,不轻便不灵活,怎好做战船呢? 他很着急。
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老人提着鱼篓走来,对他说:“幺爷,你看篓里的黄鳝、泥鳅哪个灵活?”
杨幺低着头一看,黄鳝溜弯路,三下四下才藏起脑壳,可是身子露在外面一大截。泥鳅呢? 笔直钻,只一下便将全身藏起来了。他小时候不知捉过好多泥鳅,常常泥鳅抓到手里了,可它脑壳一拱,身子一溜、尾巴一摆就溜了。他正要回答老人,老人说:“你不是想打造战船吗?”杨幺恍然大悟,说:“谢谢老丈指点,可是难寻掌墨师傅。”
“要寻掌墨师傅,速去水安寨。”老人说罢,将鱼篓朝他一抛。杨幺一惊,睁开眼,手上的鱼篓变成了一条像泥鳅的船。再抬头一看,老人不见了。他想,莫不是鲁班下凡来助我一臂之力? 于是,他满心欢喜,划船去水安寨找掌墨师傅。
永安寨在西洞庭湖边,沧、浪二水在这里汇合。前边有一大片湖水,长满了芦苇,后边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流,中间是百亩平滩,的确是一个造船、藏船的好场所。守将杨二湖原来是打船的木匠。起义前,打造过撞舱儿、两头忙、渔划子、双飞燕等船只,可是从来有打造过战船。为了这事,他也急得三天没吃好饭,三夜没睡好觉。第四天夜里,他也做了一个梦,一位老人告诉他,天王会来找他。
杨幺一到永安寨,杨二湖喜饱了,想到梦里老人说的天王就是大圣王杨幺啊,便连忙设酒宴款待,两人商量起打造战船的事来。杨幺说:“你掌墨划线,我命令各水寨派打船的木匠,由你调摆。”
当天夜里,杨二湖画好了图样。第二天中午,义军在沧山、浪山背来了许多焦干的油杉树。下午,各水寨的打船木匠陆续到齐。说干就干,大家量的量、锯的锯、砍的砍、刨的刨,只几天,一只泥鳅战船就打成了。
于是,杨幺下令试船,十六名桡手分坐两边,正副舵手稳立船艄,二十名枪刀弓箭手立在船舱、船头,船尾还有正副指挥各一名。一试船,船只直朝前飞。舵叶子一摆,船就拐了弯,大家都说这种船行走起来像泥鳅一样灵活。滩头、湖岸,河堤上观看的人群,欢蹦乱跳,齐声叫好,巴掌都拍烂了。于是,杨幺就称这种战船为鳅船,并决定把这里作为打造鳅船的船场。洞庭湖区各个水寨纷纷派了义军前来学造船,没有好久,这里就造出了一批又一批鳅船。
后来,鳅船在洞庭湖里神出鬼没,打击宋军,立下了许多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