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周学津 青岛市即墨区医保局马银华、李萍)冬日的海风又冷又尖,即便身着厚实的羽绒服也能感到寒意。1月27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长护险定点护理机构田横诊所的医生宋军、护士张雪晶、护理员何彩正站在码头上,等着接他们登岛的渔船。

他们将去的小岛名叫田横岛,风景秀丽,然而由于交通不便,医疗资源匮乏一直是困扰岛上居民的一大难题。尤其是那些失能、半失能的老人,他们的医疗与照护保障面临着诸多挑战。2021年起,青岛市实施“农村护理保险提升计划”,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向农村扩面,无论大山或海岛,都实现了长护险的全覆盖。

“咱们赶紧上船,别让老宋等急了。”渔船的声音由远及近。


长护险工作人员在登岛前要先乘车抵达码头。

长护险兜底,心里更有底

老宋名叫宋丰秀,今年57岁,是田横岛村的一名普通渔民。因为身体有轻微残疾,他一直未婚,与父母相依为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与大海为伴,靠着一艘小渔船,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近两年,老宋年迈的父母相继生病,卧床不起,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看着两位老人一个躺在炕头,一个躺在炕尾,老宋只能放弃出海打渔这个唯一的营生,全身心在家里照顾父母,仅靠“吃老本”过活的一家三口,生活压力和照护负担都格外沉重。

“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年前,老宋修整屋顶时不慎跌落,导致右臂骨折,家中唯一的顶梁柱也倒下了。“我记得摔伤那天晚上,老父亲想翻个身,我因为胳膊受伤使不上劲儿,一点忙没帮上。”回忆起那天晚上的场景,老宋有些哽咽。

“日子只能这么过了吗?”老宋像是问自己,又像是在自我回答。那天晚上,他自己坐在家门口,面朝大海,哭了。


为了能及时给岛上的老人们送医送药,医护人员有时依靠渔船往来。

“长护险是啥?”当初,村干部带着宋军一行人来到老宋家里做专业评估时,他是一脸疑惑。

“就是我们这些专业的医护人员,为像您父母这样的老人提供必要的照护服务,减轻你在照看上的时间和经济负担。以后,我们会上门为两位老人检查身体,调整用药方案。”宋军告诉老宋,他的父母符合享受长护险待遇条件。

“对,我们每周都会坐船上岛,给老人测测血压和血糖,他们需要的日常药品,你也不用自己或者托人去岛外买了。”张雪晶对老宋说。

何彩接过话:“给老人翻身扣背都有技巧,别着急,我都会慢慢教给你。以后给老人理发、擦浴、按摩都交给我们了。”

“好!好啊!谢谢你们!”和村干部、宋军一行人再三确认,老宋激动地落下泪。

享受长护待遇一年多来,老宋一家的生活有了起色。父母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身体有了明显好转,在护理员的照顾下,老人们干净清爽,家里变得整洁明亮。空闲时老宋还算了算经济账。

“没办长护险之前,两个老人一年吃药至少花2000元;现在有了长护险,送医送药到家不说,医疗费报销完两个人一年不到1000元,省了一半多。”经济和照护压力都减轻的老宋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脸上愁苦少了、笑容多了,“长护险就是我们家的救命稻草,让我的生活重新迎来了春天。如果没有它,真不敢想象这个家会变成什么样儿。”老宋说。

现在,老宋的胳膊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眼看着父母的身体越来越好,老宋看着院子里闲置许久的渔具,他的心又有些活泛了,他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可以重新驾驶渔船,干起老行当。


宋军在为老人检查身体。

是小岛的健康摆渡人,更是亲人

刚出老宋家门,就遇见了70岁的韩玉英,老人家看到宋军一行人直说“孩子们瘦了”。

韩玉英的老伴儿多次脑梗后导致重度失能,三个孩子都在岛外居住,照顾老伴儿的重担就压在韩玉英身上。“这些孩子减轻了我的负担,也让我们这个家热闹起来。”韩玉英摸摸张雪晶的头,“我真是打心眼里亲这些孩子,她们太辛苦了。夏天热得满身汗,冬天冻地打哆嗦,我都心疼地掉眼泪。”

海岛的交通不便,固定的船一天只有2趟,为了能及时给岛上的老人们送医送药,医护人员只能依靠渔船往来。“坐在露天的小渔船上,夏天晒得脸上脱皮,冬天就怕海风,再厚的衣服也能吹透。”何彩说。

张雪晶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自己第一次上岛就见识了海上风浪的厉害,小渔船在大海里上下颠簸,没多久就开始晕船,把胃里的东西吐了个精光。岛上居民居住分散,上岸后张雪晶还要徒步前往14位失能人员家中服务。

医护人员的敬业收获了岛上居民的尊重和爱,他们就像一座桥,连接着长护险政策与海岛上的失能人员,让这份温暖的保障能够实实在在地惠及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长护险的实施,就像一颗希望的种子,在海岛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它不仅为失能人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健康守护,也让整个海岛充满了爱与温暖。他们把我们当家人,我们也要对得起这份信任和爱。”宋军说。

在这个新年里,每一个人都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期待着新的一年会更加幸福健康。而在这片湛蓝无垠的海域上,长护险的医护人员也将持续为海岛居民的健康之路保驾护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