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惊天动地,华野在极为复杂的战局中,敏锐抓住战机,完成了“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壮举。
至此,国军五大主力王牌之一的整编74师灰飞烟灭。
而复盘孟良崮战役,其实张灵甫并非完全处在死局之中,细细算来,他起码各有一次自救和被救的机会。
一、与叶飞擦肩而过却未采取行动
1947年5月12日,华野于西王庄召开了作战会议,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针对如何围歼74师进行部署。
按照计划,华野一、四、六、八、九这五个纵队,加上特纵将作为主攻力量,而二、三、七、十则担任阻援任务。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需要执行,那就是得派一支部队迂回穿插到74师的背后,以切断其与其他国军部队的联系。
而负责完成这个任务的,正是叶飞的一纵。
作为粟裕麾下核心“叶王陶”之一,叶飞带领的一纵战斗力是毋庸置疑的,不过由于当时一纵刚刚从鲁西南赶回来,一路上战斗不停又加上急行军,部队十分疲惫。
因此在最开始,粟裕是准备让一纵当总预备队的。
但对此,叶飞却不同意,他赶到华野指挥部主动请战,一纵是完全可以担负和接受最艰巨任务的。
面对叶飞的主动请战,陈老总十分欣慰,而为了保险起见,陈老总又把华野独立师调来加强一纵,以保障任务的完成。
一切部署完毕后,一纵于5月13日傍晚出发,并在六个小时的急行军后,抵达孟良崮附近。
与此同时,74师也没闲着,由于受到华野的不断战略围堵,加上张灵甫想来一招“中心开花”战术,所以,74师也朝着孟良崮地区开始收缩。
而当74师行至孟良崮附近的天马山之际,时间已经是深夜,考虑到视线较差,行军十分困难,于是张灵甫就下令,找一个视野开阔的山头,就地扎营休整。
很快,74师就完成了扎营的一系列工作,也按照惯例派出了警戒哨,一切准备就绪后,张灵甫与74师一众军官开始商议下一步行动。
就在此时,一纵来了。
不过,当时74师扎营的地点是在山头,而一纵由于是快速穿插,所以本着避免惊动敌人的原则,走的是山脚。
说得更简单点,就是两支部队出现在同一片区域,只不过一个在山上,一个则在山下。
尽管一纵没有正面撞上74师,但大部队行军,肯定多多少少会有声音,尤其是在夜晚,再细微的声音也会被放大,所以,不可避免的就被74师的警戒哨发现了。
但接下来,却出现了古怪的一幕。
在74师的警戒哨发现山脚下有一支快速行军的部队后,很快就报告给了上级军官,因此有不少军官包括士兵都走出帐篷,探头探脑的往下看。
由于看的人越来越多,到最后,甚至把张灵甫都给吸引了出来。
这个时候,围观的74师官兵中就有人说,“这黄百韬啥时候学会走夜路了?”,这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74师的官兵,把山脚下快速前进的一纵,当成自己的友军黄百韬部了。
说到这里有人就疑惑了,怎么会把华野当成国军呢?这眼神也太差了吧。
其实这也不怪74师的官兵,首先,当时已经是后半夜,本身光线就极差,同时,当天又正值阴历二十三,就天文学来讲,属于是“下弦月”时期。
而我们都知道,但凡是下弦月期间,即便是有月亮,亮度也极弱,如果当晚没有月亮的话,不说伸手不见五指,但也很难看清稍微远的东西。
这还不算完,更要命的是,当晚孟良崮一带,又赶上了罕见的大雾天气。
所以这就造成了,山头上的人只听见山脚下有部队前进,勉强也能影影绰绰看到人影,但就是看不清到底是什么人、什么部队。
因此,即便张灵甫亲自出来伸着头看,也是白搭,根本看不清。
其实,当时只要74师有人能喊一声,说不定就会喊出一个结果,若真的是国军,那不必说,肯定要回答的,若是华野,那更不用说了,74师居高临下,发动攻击也占据优势。
但可惜,从头至尾,一直没有人问一句,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一纵从他们眼皮子底下通过。
当然,张灵甫和74师官兵之所以没有开口问一问山脚下,且自认为是黄百韬的部队,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其中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张灵甫过于自信。
二、自大酿苦果
早在张灵甫扎营之前,他就已经收到了关于华野大部队开始行动的消息,当时“徐州剿总”以及汤恩伯的司令部通过电台信号检测,察觉出华野有“大规模调动”的迹象。
接到这些情报后,张灵甫麾下的参谋们经过分析,得出了一个“华野有合围74师意图”的结果。
但问题就在于,即便是情报和分析都清清楚楚,可张灵甫却觉得没事,当时他在给74师军官开会中就说,“74师是个生铁蛋子,共军就是来了也啃不动”。
师长都是这种心态,74师的军官和士兵更不用说了。
当然,74师上下有这种心态也并不是不能理解,本身其就是国军五大王牌主力之一,一水儿的美械装备,加上刚刚结束的两淮、涟水之战,74师接连胜利,这自然就让张灵甫有了超乎寻常的自信。
但这种自信,却让张灵甫失去了唯一的一次自救机会。
当时叶飞的任务,是要抢占孟良崮周边包括天马山、蛤蟆崮、黄家峪几处制高点,只要把这几处提前抢占到位,那么就可以隔绝74师与黄百韬的25师之间的联系。
而为了完成任务,叶飞真的是豁出去了,当时由于一纵2师还需要抢占黄牛顶山、尧山,以便隔绝74师与65师的联系,所以叶飞只带了一纵2师和华野独立师行动。
带着这两个师,叶飞顾不上心疼战士们又困又累,一改温和脾气,严令部队急行军几十里,为的就是赶在74师前面占领这几处高地。
而当一纵与张灵甫“擦肩而出”时,叶飞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毕竟74师的凶悍并非浪得虚名,且对方居高临下,若是发起进攻,仅凭一个2师和独立师,未必能讨到多少便宜,甚至还会损失惨重。
更重要的是,一旦与对方开打,那么穿插计划算是泡汤了,而伴随着一纵的穿插计划失败,那么74师就必然会与黄百韬会合。
届时,整个孟良崮战役,可能就会朝另一个方向发展。
所以,当时的叶飞极为紧张,只不过他的紧张张灵甫感受不到,自大又自信的张灵甫,就这么错过了一次自救机会。
除了过于自信之外,当时国军的部署计划,也影响到了张灵甫的判断。
在当年的5月10日,也就是张灵甫与叶飞“擦肩而过”的三天前,汤恩伯就要求张灵甫的74师与黄百韬的25师,朝坦埠方向进攻。
除了25师,还有李天霞的83师,都是当时国军进攻坦埠的力量。
接到命令后,74师、25师以及83师开始行动,三支部队走了三条路线,其中74师走的是垛庄,25师走的是桃墟,83师走的则是青驼寺。
虽说路线不同,但之间的距离并不算太远,也就是急行军一两天的距离。
而这么一来,当张灵甫和74师官兵在山头上影影绰绰看到山脚下的部队时,第一时间想到的自然就是国军部队,他们直觉认为,肯定是离得最近的25师在赶路。
至于为何会在半夜赶路,他们压根儿没多想,更没有想还会不会是华野的部队,毕竟当时74师绝大部分人都和张灵甫一样,认为此时的华野绝不可能敢来啃74师这个“生铁蛋子”。
而这种自信且自大的心态,让74师自己给自己酿了一个苦果。
三、唯一能救者阴差阳错放弃
纵观整个孟良崮战役,其实有一个人,是能改变张灵甫覆灭结局的。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国军25师师长黄百韬,但凡张灵甫能听黄百韬一句,也不至于最后兵败身死。
这话从何说起呢?得从74师、25师以及83师开拔攻打坦埠说起。
当时,由于华野主力刻意与国军脱离接触,且不断后撤,就让国军误以为华野“攻势疲惫”,因此,国军便做出了攻击坦埠的计划。
负责完成该计划的,是汤恩伯的第1兵团,该兵团下辖74师、25师以及83师等部,即张灵甫部、黄百韬部以及李天霞部。
既然要出击,自然就得有一个总指挥,最开始,本着嫡系第一、杂牌第二的原则,汤恩伯是准备让张灵甫或者李天霞当总指挥的。
但张灵甫脾气过傲,因此汤恩伯更倾向于李天霞,可问题是,李天霞因为74师师长职务这个事心里一直就有疙瘩,所以说啥都不愿意干这个差事。
最终,黄百韬这个“杂牌师”的师长,居然成了此次行动的总指挥。
尽管不情愿,但黄百韬还是硬着头皮同意了,而在部队行动前,他就和声和气的对张灵甫千叮咛万嘱咐,三支部队一定要“齐头并进”,万不可分开太远。
结果,黄埔出身的张灵甫,本就对黄百韬看不上,加上他自恃74师实力强悍,所以根本不听黄百韬的安排。
之后,张灵甫带着74师“突飞猛进”,逐渐与大部队拉开了距离,也正是其露出的这个破绽,才让华野当即做出了“猛虎掏心”的决定。
而回过头来看,若是张灵甫听黄百韬的,那么华野还真不好找到将其歼灭的机会,毕竟国军这三个师实力都不差,要是“齐头并进”的话,确实很难对付。
到了74师被围孟良崮的关键时刻,依旧是黄百韬只差那么一点,就能救出张灵甫。
当时的情况是,在得知张灵甫被围之后,国军调集了10个师(军)的兵力,试图对华野进行反包围,并救援张灵甫。
而这其中,打得最凶和最猛的,当属黄百韬的25师。
黄百韬攻击的是天马山阵地,用华野老兵后来的评价说就是,“黄百韬没打滑头仗”,什么意思呢?就是玩了命的进攻。
由于黄百韬打的极为凶悍,导致防守天马山阵地的一纵1师伤亡巨大,并且一度被黄百韬占领了天马山阵地外围的界碑区域,眼看就要突破华野防线,与74师会合了。
如此强悍战力,若是再与74师会合,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关键时刻,1师师长廖政国突然看到一小队华野战士正往孟良崮前进,拦住后他才知道,这是华野四纵28团的一个营。
之后,廖政国就表示,天马山阵地马上就被敌人攻破了,一旦攻破,那满盘皆输,而自己身边兵力实在不够用了,所以,“就地征用”这支路过的兄弟部队,来挡住黄百韬的进攻。
而这个营长,也是个识大体的干部,在简单了解了情况后,毫不犹豫的接受了廖政国的安排。
就这样,有了这支生力军的加入,加上1师不畏牺牲的顽强阻击,黄百韬始终未能突破天马山阵地,最终只能无奈放弃进攻后撤退,而随着黄百韬的撤走,74师就彻底失去了被救的希望。
毫不夸张的说,若不是一纵1师的顽强阻击,以及四纵28团那个营毫不犹豫的支持,有可能还真会让黄百韬救援成功,只不过各种阴差阳错之下,张灵甫只能葬身孟良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