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会议,算得上是毛主席职业生涯中的一次“滑铁卢”,毛主席本人在这次会议中被以民主投票的方式解除了军权,而这次会议也确实证明了,真理或许确实就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而在这次会议中,立场比较摇摆的刘伯承的一票极其重要,然而最终刘伯承在宁都会议上却选择站在了“国际派”的一边,投下了赞同解除毛主席军权的一票。然而在此事之后,毛主席却并未对刘伯承产生什么个人成见,也一直都愿意重用刘伯承。

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宁都会议的关键一票

1931年11月,王明在莫斯科以中共中央的名义电告苏区调整领导机构,成立中革军委,取消红一方面军总司令和总政委名义及其组织,通过这种方式取消了毛主席总政委的职位。而在1932年6月,国民党开始调集部队,准备发动第四次围剿。

不久后毛主席和朱德指挥发起了宜黄之战和乐安之战,国民党军被我方重创,而蒋介石当时非常担心我军乘胜北进威胁武汉和南昌,所以将自己的部队尽快往大城市调集。而毛主席和朱德商量后确定,不能在此时进攻大城市,部队需要休整。


可是这个时候中央却发来命令,要求我军北进,而且毛主席和周恩来等人反复解释也不听。最终毛主席临阵抗命,拒绝带领队伍北进冒险。随后中央也下令部队停止攻势,转而要求召开会议,好好讨论一下毛主席抗命的这个问题。

10月初,宁都会议正式召开,江西省军区司令陈毅作为东道主,并不清楚这是个什么会,还说道:“你们保证把会开好!我保证你们吃好,住好,玩好,我用三好换你们一个好!”结果最后,陈毅做到了自己的承诺,偏偏就没能换来那一个好...


这次会议开始是任弼时主持的,第二天周恩来回来后接替,而第二天的会议刚刚开始的时候,“国际派”的项英就对毛主席开炮了:“我认为会议的焦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前线的委员们,首先是毛泽东等同志,是否认真执行共产国际和中央的指示问题。当然,结论也只有一个:没有执行!

会议的具体过程我们就不赘述了,总之就是顾作霖和项英等人对毛主席频频开炮,并且不接受前方委员的任何解释,翻来覆去就是毛主席不接受领导,毛主席对指示执行不坚决,毛主席“拥兵自重”云云。


最后项英表示毛主席是“农民知识分子”,对工人阶级的伟大斗争“不够了解”,走的是所谓的“富农路线”,一堆有的没的说过之后,便不顾毛主席直言其评价“很不公正”要求投票解除毛主席的职务和军权。

当时站在毛主席这边的是周恩来,林彪,彭德怀以及朱德等人,而反对毛主席的则有王稼祥,博古以及张闻天,项英等人,大家基本上是平票的。而关键的一票,就落在了列席会议的刘伯承手上,这其实也是刘伯承第一次接触毛主席。


而且刘伯承和毛主席这种“草根出身”以及博古这些“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都不一样,刘伯承是川军军长出身,刚刚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成归来,他算是当时苏区唯一一个正经国际知名军校科班出身的将领,满脑子都是正规作战的套路。

所以刘伯承怎么看,都接受不了毛主席游击战的战法,因此他不可避免的站在了项英等人一边,但是刘伯承对毛主席没有任何个人成见,纯粹就是以军事的角度不赞同毛主席。而毛主席被解职之后,刘伯承便升任了红军总参谋长,后来还写了一些批评毛主席和彭德怀“游击主义”的文章。

但是刘伯承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他这个人很现实,他交了学费之后真的能学到东西...


刘伯承的改变

1933年2月,国民党的第四次围剿正式开始之后,中央的书生们在没有毛主席的情况下做出了主动进攻,拿下南丰的决策。然而这一战的结果是彭德怀率领的三军团第三师以不到两千人的兵力对敌军一万人,大败而归...

也是在此战之后,刘伯承的思维开始扭转。刘伯承其实本身就不赞同打南丰,因为他在实际开始总参谋长的工作后,发现红军的战术素养实在是太差了,装备武器更是差到离谱,比他当年带的川军还要更差!


这种部队,根本就不具备进行大规模正面作战的基础!除了打游击战之外,可能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好办法了。刘伯承不同于王明这类对战争一窍不通的“书生”,刘伯承对游击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为什么?

因为斯大林在俄罗斯红白内战期间就是在北高加索地区带着队伍打过游击,所以苏联的军校中不是没有有关游击战的课程,只是苏俄的红白内战中游击战是正面作战的辅助,所以刘伯承不是不能接受游击战,而是无法接受党的斗争以游击战为主。


可是在实际操盘之后,刘伯承发现这个游击战,还真是不能不打。于是他开始系统性的了解游击战,且后来研究的造诣相当的不错,1934年就开始写《关于加强游击战争的领导问题》等颇具专业水准的论文。

其转变时间之早之快,甚至要超过张闻天,王稼祥和任弼时等人。也是因为刘伯承的这种态度,加上他的实事求是和军事才能,使得毛主席非常愿意重用这位帅才,两人早年间所发生的那次都算不上冲突矛盾的经历,自然也就挥挥手都过去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