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生命的尽头,最深切的渴望往往是最简单的愿望。" 这句话道出了郭巧娣老人此刻的心境。

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她虚弱的双手紧握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目光中满是思念和期盼。

那是她失联20年的儿子王永强年轻时的模样,曾经的骄傲如今成了她心中最深的痛。

01

江苏常州新华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却孕育了一个不平凡的故事。1969年,王永强出生在这里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家中还有一个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哥哥和一个早年外出打工的姐姐。生活的艰辛并没有磨灭这个家庭对知识的渴望,在父母的支持下,王永强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一步步从乡村走向城市,从普通学生成长为学术精英。

"那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可他爸爸还是想尽办法给永强凑学费。"郭巧娣回忆道,声音里充满了自豪与感伤。

王永强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苏州大学,随后又攻读了中科院的博士学位,最终成为北京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每一步的成功都像是给这个贫困家庭注入了新的希望。

在北京工作期间,王永强遇到了自己的妻子。两人志同道合,很快组建了小家庭。生活似乎步入了正轨,王永强不仅工作顺心,还经常给家里寄钱,尽自己所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每次收到儿子的汇款,郭巧娣都会小心翼翼地收好,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1999年,机遇再次眷顾了王永强。他和妻子得到了去日本工作的机会。临行前,王永强满怀信心地对父母说:"等我回来,一定帮你们盖新房子。"这句承诺像一颗种子,深深地埋在了郭巧娣的心里,日复一日地期待着发芽、开花。



谁知,这一别竟成永别。王永强夫妇飞往日本后,家里的电话逐渐沉寂,信件石沉大海。起初,郭巧娣以为是儿子工作太忙,可日子一天天过去,音讯全无的恐惧开始在她心中蔓延。

"我们找遍了所有可能的地方,"王永强的哥哥王永刚说,"派出所、大使馆,甚至日本的朋友,都联系过,可就是找不到他们的踪影。"家人的焦急和无助在这句话中显露无遗。

十年过去了,二十年过去了。新华村的面貌在这些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王家老屋依旧故我。郭巧娣和老伴在这座承载着太多回忆的房子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思念成疾的日日夜夜。

"我就想再见他一面,"郭巧娣老人躺在病床上,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哪怕就一眼,我也能安心了。"这位母亲的心愿,简单而沉重,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记者的采访视频在网上传播开来,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人们纷纷为这个家庭的遭遇感到心痛,同时对王永强的行为表示不解和谴责。"这么多年不联系家人,太不应该了。"

"他可是北大博士后啊,怎么能做出这种事?"网友们的评论里充满了质疑和失望。

就在舆论一边倒地批评王永强时,一位热心网友在美国的一个科技公司网站上发现了他的踪迹。

照片上的王永强西装革履,神采奕奕,俨然是一位事业有成的精英。网页显示他在硅谷担任高管,生活优渥。

02

这一发现在网络上引起了更大的震动。人们无法理解,一个生活如此优越的人,为什么会对年迈病重的母亲置之不理?质疑和谴责的声音愈发高涨。

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记者终于联系到了王永强。电话那头的声音充满了疏离和冷漠,与二十年前郭巧娣记忆中的儿子判若两人。

"您好,我是记者。您母亲现在身体状况很不好,想见您最后一面。您能回去看看她吗?"记者小心翼翼地问道。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王永强的声音冷冷地传来:"清官难断家务事。这些年发生了太多你们不知道的事情。我不会回去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