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松阳县大东坝镇蔡宅村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准有豆腐的身影。
它总能以百变之姿登场——包裹着糯米进蒸笼,这是独具风味的糯米酿豆腐;也能独挑大梁,以浓郁酱汁入味,成就色泽诱人的红烧豆腐;或是摇身一变,化作圆润的豆腐丸在汤中沉浮,带来别样的嫩滑口感;还能与肉类、海鲜共舞,炖出一锅鲜美的融合之味……
尽管模样变来变去,但豆腐里的年味和乡情一直没变,还是那股从乡间来的亲切劲儿,代表着家,还有对新年的美好盼头。
从圆润的黄豆到细腻的豆腐,经历的是一场充满想象力的“变形记”。而蔡宅村的发展,就像豆子的奇妙旅程:扩种原种大豆,建起豆腐工坊,接着延伸出技能培训、研学体验……
悄无声息间,年味就在这些变化里一直传了下去。
黄豆变形记
冬至过后,年味渐浓。
1月4日清晨,东方未白,淡淡的豆香便从在蔡宅村飘散开来。磨豆子、煮豆浆、点豆腐……豆腐工坊里,61岁的李根凤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豆腐的香气,在工坊中弥漫,也萦绕在李根凤的记忆里。
据她回忆,蔡宅村做豆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四百年前。当时,客家先祖从福建迁至松阳,也带来了豆腐的制作工艺。他们发现,这片肥沃土地种出的大豆色泽饱满、颗粒均匀,是制作豆腐的绝佳材料。以黄豆为原料,佐以当地杂质少、甘甜可口、矿物质多的石仓山泉水卤制的豆腐,口感纯正、百味兼容,不负“脂酥”之雅称。
在当地人的记忆中,春节前后,家家户户满是豆香。孩子们围在大人身边,耳濡目染,早早便将制作流程熟记于心。
豆腐的传统制作工艺,依次为浸豆、磨豆、滤浆、点卤、压制成型,整套工序下来,得花费数小时甚至一整天时间。尽管工序多、出活慢,却最能保留手工豆腐的原汁原味。
做一块香浓的豆腐,要从选豆开始。“这里的豆腐,选用当地的原种黄豆,个头不大,品质却好。椭圆形的豆子,胚芽饱满,质地紧实,磨出来的豆浆又浓又稠。”李根凤说,冬天浸泡豆子需要7—8个小时,头一夜入水,第二天冲洗干净就可以磨豆浆。
手工豆腐通常使用石磨磨豆浆。推磨需要两人配合,一人用大勺往磨眼里倒入泡胀的黄豆,另一人则专注推动石磨。在农村长大的人,对这一步骤有着深刻的印象:悬在房梁上的磨杆吱吱呀呀地响着,伴随着嗡嗡的石磨声,生豆浆便顺着两片石磨的缝隙缓缓流下;白色的生豆浆带着泡沫,凑近一闻,豆香扑鼻。
磨好的豆浆经过滤布过滤,被倒入土灶上的大锅里煮开。煮沸后要先撇去浮沫,再把豆浆舀进缸里,这时便到了做豆腐最为关键的环节——“卤水点豆腐”。
点卤是个技术活。有经验的手艺人端来调制好的卤水,凭着经验慢条斯理地往豆浆里“送”。这“送”的过程很考验耐心:得用勺子一点一点添加卤水,每加两三勺,便要将勺子伸到豆浆底部,顺着同一个方向缓慢地搅拌均匀。如果喜欢吃老豆腐,就多添些卤水,如果爱滑嫩的口感,则得减量。
10分钟后,缸里的豆浆凝结成了絮状的豆花。如何判断成品豆腐偏嫩还是偏老?李根凤向记者分享了她的诀窍:如果卤水与豆花分离度不高,色泽淡黄,做出来的豆腐就是细嫩的;如果豆花与卤水分离得很明显,而卤水颜色偏深,则会做出有韧性的老豆腐。
家乡味,总是藏着深厚的情感。制作好的豆腐不仅自家享用,还会分一部分给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寓意“都福”“都富”。豆腐制成的当晚,家家户户餐桌上也都会摆出一大碗豆腐炖煮的“硬菜”,从这一刻开始,“年”就要来了。
半部美食谱
在蔡宅这个“豆腐专业村”里,豆腐还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与创意。
在物资贫乏的年代,乡村人家吃豆腐的机会很少,“全村老少盼过年”的念想里,豆腐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如今,豆腐已成为寻常菜肴,但“春节的豆腐”依然有着与众不同的重要性,因为过年祭祖的桌上必须端上一碗豆腐,当地人习惯用这种朴素的方式缅怀祖先留下的传统技艺,并在新年的仪式中代代传承。
年味,仿佛有种神奇的力量,越是分享,越是浓烈,最终汇聚成了一个共同的、温馨的节日印记。
位于村子中心区域的豆腐工坊,既是豆制品生产标准化示范工坊,也是传承、展示豆制品传统制作技艺、文化交流、游客体验的多维空间。在这座工坊里,一块豆腐有20多种吃法,吸引了大量食客闻香而来。
其中最出名的,当属石仓泡豆腐。做好的豆腐被切成长条状,经高温油炸膨胀,内如丝肉、细腻绵软,外表色泽金黄、圆润饱满,一口咬下去,外皮发出脆响,仿佛一层保护壳,包裹着豆腐本身的柔软和细腻。随着咀嚼,豆腐的自然香味逐渐释放,恰到好处的油香混合着豆香,让人一口接一口地停不下来。
在蔡宅村,年夜饭里还有道豆腐丸是“常客”,它象征着圆满和团聚。制作方法听起来很简单:把豆腐捣碎,加入肉泥、虾皮、胡萝卜,辅以适量葱花、姜末和调料拌匀,再搓成乒乓球状。
但整个过程,必须依靠人工手抄,才能搅拌得匀净细致。搅拌看似是力气活,其实非常讲究力道和方向。有经验的人会用手不断从上到下方向一致地彻底翻抄,盆里的边边角角都会被反复照顾到,直到最后的混合物变得黏腻细白、手感光滑才算大功告成。
为什么不改用机械搅拌?因为电动搅拌过于激烈,会破坏食材原始的纤维质感,导致豆腐丸如细沙般干巴粉碎,失掉了人工手抄的那种绵软水嫩滋味。
依照豆腐的特质,蔡宅村还开发出了“豆腐宴”——煎豆腐、柠檬豆腐、虾仁豆腐、酿豆腐……在村民的巧手雕琢下,传统菜肴的风味与现代料理的技巧巧妙结合,让豆腐有了千变万化的可能。
但万变不离其宗。在当地人心中,豆腐是情感的凝聚,“年味是在关于食物的记忆中不断延续的。而豆腐,成了这段记忆里最具象征性的部分。”豆腐工坊负责人曹菊香说。
一条产业链
在许多年轻人看来,现代的乡村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地方,其归属感不只存在于乡村美食中,更广泛地体现在对家乡未来的期许中。
当以这样的眼光重新审视乡村时,乡村土味的潜力就被挖掘了出来。如今,越来越多村民回到家乡,他们不仅为了追寻乡愁记忆,更是为了将现代化的思维与技术带回去,推动家乡进一步发展。
豆腐工坊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蔡宅人世代传承豆腐制作技艺,但传统家庭作坊生产的产品难以达到食品认证标准,因此销路并不广。豆腐工坊从设计之初,就被定义为一个集油豆腐加工、参观、体验于一体的豆腐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项目。
工坊建筑与村庄环境融为一体,顺着地形原有的趋势,从村口绵延向上。设计师结合当地土木结构民居的特点,选择木桁架拼装结构、阶梯式空间布局,用天窗实现室内的透光、通风,一侧的通廊和玻璃墙则方便游客观看豆腐制作工艺的全部流程。
起初村民很吃惊,不理解自己平时磨豆子、点卤、炸豆腐泡的日常,怎么会被视为艺术。但很快大家就感受到,原来农村习以为常的生活和文化,在城里人眼中具有与众不同的价值。“我们实际上是让村民通过外来者的眼光,找到对乡土文化的信心。”曹菊香告诉记者,这种还原村庄生活场景的艺术化展示,本身也在向村民传递一种理念——田园生活为城市人所向往,是工业化进程中的稀缺资源,具有保护和传承的现实价值。
乡村需要情怀,但单凭情怀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找到商业模式的转化路径。当然不是那种为了短期利益的掠夺性开发,事实上,良性的商业是可以反哺农村的。为实现艺术变现,松阳乡趣文旅参股运营石仓豆腐工坊,明确和深化了“体验+加工”的工坊定位,以“探寻一颗大豆的奇妙旅程”为核心主线,设计出“认领一块黄豆田”“大豆奇妙课堂”“舌尖上的豆腐宴”等不同创新体验内容,集中释放亲子游、研学游的市场需求。
去年,豆腐工坊的销售额超过20万元。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因此看到了商机,选择返乡创业。“他们种豆、开民宿、办农家乐,进一步带旺了村里的人气。”曹菊香说。
不仅如此,通过豆腐产业发展,当地的“矮脚原种大豆”种植规模从零星分散的50亩到集中连片的750亩,成功解决了120人的就业问题。而依托豆腐工坊成立的“共富学堂”则推出了泡豆腐加工技能培训,吸引了周边村民来此“拜师学艺”。
从乡土情怀到产业振兴,蔡宅村的故事令人津津乐道。恰似黄豆到豆腐的转变过程,每一次蜕变,都生动展现了乡村蓬勃的生命力与可塑性,让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交织中,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文章来源:源新闻 付名煜
责任编辑:谢孔伟 编辑:李剑厅
监制:赵刚 管智勇 审核:阙添添